2025年上海车展,有一家企业虽未以整车品牌身份参展,但其技术标签却覆盖了多个场馆,堪称史上“含华量”最高车展。
从30万级的问界M8到百万级的尊界S800,从奥迪A5L的激光雷达到宝马iX3的车机系统,华为的“技术毛细血管”已经往26个国家近千家参展企业的核心部件中渗透。
尽管地平线、黑芝麻等智驾和芯片企业一直占据着不小的市场份额,但华为通过ADS 3.0无图智驾、昇腾芯片、鸿蒙座舱三大技术模块,如今已经覆盖了一大半的自主品牌首发车型,并试图通过生态协同(如智驾系统与鸿蒙座舱的深度整合)悄然构建着护城河。
上海车展霸了两个位
“不造车”的华为怒刷存在感
这次车展上,华为以“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为品牌,单独占据了一个展位,与“鸿蒙智行”分处不同场馆。
南都·湾财社记者看到,华为车BU展台上人头涌涌,展出的既有问界、享界、智界这几个鸿蒙智行系列,也有阿维塔这类HI合作模式的产品。其中,阿维塔06的周围吸引了特别多外国观众。
就在车展召开前一晚,华为举行了“乾崑智能技术大会”,正式发布乾崑新一代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ADS 4,并首发量产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首发量产舱内激光视觉传感器、首创分布式毫米波雷达。如今它的业务已经覆盖了智能驾驶、车载系统、云计算、车联网等多个领域。
根据发布会的信息,东风汽车旗下猛士M817、奇瑞智界R7,奥迪、岚图汽车、深蓝、广汽传祺、阿维塔、北汽等旗下车型将首批搭载华为乾崑ADS 4系统。其中一些车型我们已经可以在本次车展现场见到。
而在未来,问界M8、问界M9、享界S9增程版等车型也会于今年三季度集中升级华为ADS 4.0。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称,目前国内有超过80%的主机厂选择了华为乾崑,预计2025年其城区智驾辅助搭载量将接近400万辆。未来3年内,城区智驾辅助的搭载量将超2700万辆。
合作模式的“三阶裂变”
从“造车赋能”到“全球标准输出”
从模式上看,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形式主要分成三种:智选车模式(鸿蒙智行)、HI模式(Huawei Inside)、生态融合(零部件供应)。
第一阶:智选车模式(鸿蒙智行)是最广为车友熟知的,其展台也是每年的C位焦点。在今年车展前夕,鸿蒙智行就提前完成了问界 M8、享界 S9增程版的上市,还有尚界品牌的发布。尽管在华为的深度参与下,车企似乎沦为“代工厂”,但市场的买单速度证明了这种模式的爆发力。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预售订单突破11万的赛力斯问界M8,首发L3级智驾的奇瑞智界S7以百万级定价冲击豪华市场的江淮尊界S800都将成为焦点。
第二阶:HI模式(Huawei Inside),也就是今年开设了独立展台的“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与第一种模式相比,这种形式更像是联姻,由华为提供智驾和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比如长安阿维塔E12搭载乾崑智驾系统,东风岚图追光PHEV引入ADS 2.0,广汽传祺M8乾崑系列以“华为辅助驾驶+宁德时代电池”组合重塑MPV市场规则等。这类合作既保留了车企的品牌主导权,又将技术命脉交予华为,可以说是“灵魂”“销量”两手抓的一种尝试。
第三阶:生态融合。这种模式下,华为作为零部件供应商,为车企提供标准化的零部件,如ARHUD、激光雷达、热管理模块等,用于提升车辆智能化水平,亦或是通过其ICT技术平台,为合作车企提供云计算支持和车联网服务,以实现车辆数据的高效处理和远程控制。
这也是最令其他智驾和零部件供应商严阵以待的一种。一方面,一旦华为的“全家桶”比车企单点采购成本低出一截,客户被绑定后就只能跟随华为的节奏。另一方面,索尼、英特尔等国际巨头也通过华为技术栈,顺利切入中国智能汽车供应链,从此华为的边界将从“造车赋能”延伸到“全球标准输出”。
两年前,当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媒体会上强调“华为不造车,但会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2025年的这场车展揭示了一个现实:智能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革命,下半场,或许会成为软硬件智能方案商的“跑马圈地赛”。当越来越多的车主在鸿蒙座舱内刷抖音、订外卖、开腾讯会议,汽车就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是华为生态的移动入口。这一点,怕是连上届车展的顶流小米也要严阵以待。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胡雯雯
摄影:南都·湾财社记者 陈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