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困骑手蹈险作业需要多管齐下
狂风掀翻电动车、暴雨淹没道路、低温冻僵手指……这些不仅是配送效率的“拦路虎”,更直接威胁生命安全。而记者调查发现,即便平台推出“恶劣天气保护机制”,专送骑手仍面临系统强制派单的困境,职业伤害认定难、维权成本高,让“风里雨里”的坚守充满无奈。“大风天能停工吗?”骑手的呐喊折射出制度与现实的断层:现行劳动法规对极端天气作业缺乏细化规范,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仍存空白。
解困骑手蹈险作业的尴尬,需要法律与温情双管齐下。立法层面,应明确极端天气下的作业规范,将大风、暴雨等纳入“不可抗力”范畴,赋予骑手拒绝危险作业的权利。同时,职业伤害认定机制需向新业态倾斜,降低举证门槛,让“兜底”真正落地。
平台作为用工主体,理应承担更多责任。动态调整派单规则,缩短配送距离、延长送达时限、增加天气补贴,这些措施已在部分平台推行,但需进一步细化。例如,建立“天气预警—派单调整—应急保障”的全链条机制,在红色预警时启动骑手自愿接单模式,确保安全与收益的平衡。此外,休息驿站、防寒物资等硬件配套,亦需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社会层面的理解与包容,同样不可或缺。消费者少一份催促、多一份宽容,商家优化备货流程减少订单积压,都是对骑手的无声支持。倡导“非必要不点单”的理性消费理念,与建立极端天气配送打赏机制相结合,或能形成良性互动。
保障骑手权益,本质是城市治理能力的考验。当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当法律保障与道德约束形成合力,才能让骑手在极端天气中从容前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风雨中收获温暖,在挑战中见证城市的温度。(房清江)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