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2年2月,国安局当场抓获了一名与日本“外交官”接头的间谍。
可当这名间谍的身份被公开后,人们发现他竟然还担任过《光明日报》的副主编,在中国潜伏的时间长达30年。
这个人究竟做了哪些间谍行为?他又是如何潜伏这么长时间的?
央媒的“笔杆子”
提起董郁玉这个名字,可能人们并不是很熟悉,可要是说曾经提倡禁止焚烧秸秆的发起者,想必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没错,原本出生在东北农村的董郁玉,在考上了北大硕士并前往美国深造以后,乱花逐渐迷住了这个农村小伙的眼睛,让他认为西方的所有东西都是好的,反过来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祖国的广大农民。
只不过,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董郁玉的间谍行为,只觉得这是一个工作疯狂到有些极端的工作狂。
刚进入《光明日报》工作的董郁玉,就像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一样,几乎每天都第一个到工位,最后一个离开,恨不得搬着铺盖卷住在单位里。
再加上他出色的文笔,和对一些事情独到的见解,很快就成了单位里的“笔杆子”,获得了领导的赏识。
为了进一步培养这名年轻人,领导特批了他公费留学的机会,董郁玉的人生就是从这时起开始发生变化。
回国后的董郁玉虽然还如往常一样上班,但西方高度发达的物质化生活,着实给了他不小的冲击。
有意无意地,董郁玉就开始在自己的稿子里美化西方、贬低中国农民。境外情报势力也就是在这时盯上了他。
这些人打着某新闻基金会的旗号,对董郁玉的文采和能力进行了360度的忽悠,并许诺他很多好处。比如只要董郁玉写出符合他们要求的文章,就可以托人送董郁玉的儿子出国留学。
如果这些条件放到以前,董郁玉可能还会考虑一下,但见过西方花天酒地生活之后,董郁玉心里只想着西方国家的好,从而放弃了一些为人处世最根本的东西。
也是从这开始,董郁玉的文章就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样子。
利欲熏心
董郁玉和一般的间谍不同,他既不需要拿着相机去拍摄特殊机密,又不需要瞒着家人到外地出差。董郁玉副主编的这个职位,给了他很大的操作空间。
比如他曾经发表的一篇文章,名为《我要送儿子去读美国大学》。
只看名字并没有什么,也就是一位家长培养孩子的方法心得,可能顶多PUA一下学生父母,要努力工作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之类的。
可在董郁玉的文章里,无处不在的充斥着各种对美国教育系统的肯定,认为美国的教育资源是最好的,并大肆贬低国内的教育等等,甚至还暗示家长们,只有把孩子送出国去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董郁玉的这些文章,因为获取信息的便利性比早年间提高了不少,只会觉得董郁玉的话漏洞百出,完全不符合正常逻辑。
不仅是“中美网友对账”中美国大学生哭诉的,自己读完大学还要还几十年的助学贷款。另外在很多美剧里,多少也对美国畸形扭曲的教育体系进行了批评和讽刺。
由于美国过分提倡所谓的“公平”,以至于美国中小学几乎是没有入学门槛,这也就导致教师的薪资被压得很低。
反正干多干少都是养老,美国教师索性就彻底摆烂,这才有了我们刻板印象里的美国小孩没有作业,下午三点就放学去踢球锻炼身体等等。美国的有钱人不愿意让自己的小孩去这些学校混日子,就把孩子送去高价的私人中学。
这才是美国教育的现实,和董郁玉天花乱坠的描述根本不一样。
不仅如此,董郁玉还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倡所谓“保护环境”,禁止焚烧秸秆就是他提出来的。
是否焚烧秸秆应该取决于当地的农耕条件,而不仅仅是考虑污染环境这么简单。如果真的担心污染环境,董郁玉更应该去劝日本不要排放核污水才对。
可董郁玉完全不管这些,他只考虑自己说的话、写的文章能不能讨到这些境外情报势力的好处。
并且当时国内互联网传播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很多事情都要版主发帖才能得到传播。
作为大报的领导,董郁玉不仅可以左右舆论导向,而且还能第一时间删除不利于自己的言论,达到控制社会舆论的目的。
落入法网
身为央媒记者,董郁玉经常外出采访和各形各色的人们接触,似乎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并且还能在采访中,获得一般人接触不到的“行内信息”。
而董郁玉有央媒副主编身份做掩护,在中国潜伏长达30年,到最后是怎么落网的?
其实我国安全部门一直在留意董郁玉,原因就是不止董郁玉本人,他的儿子董一夫在很多场合也太高调了。
在董郁玉发表送儿子去美国留学的文章后,董一夫随即也补了一篇《我要去美国读大学》。儿子的文章和他父亲几乎如出一辙,字里行间中充满了对美国教育制度的奉承。
经过深入调查,国安部门的工作人员又发现了董郁玉的个人账户存在不少资金转账,数额之大、范围之广,已经超出了他副主编的身份和能力。
到了2022年2月21日,董郁玉来到北京一家高档酒店,正准备和假扮成“日本外交官”的间谍接头时,被办案人员当场抓获,并搜出了他用来传递信息的U盘。
2024年11月,董郁玉以间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他长达30年的潜伏也总算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