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预制板房的居民要求“拆掉重建”的呼声越来越高。预制板房,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居住需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建筑,如今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那么,预制板房究竟为何难以全面“拆掉重建”呢?
预制板房,顾名思义,就是将水泥浇灌进各类建筑构件中,待风干后再运到工地拼接安装而成。这种建筑方式在上世纪70、80年代颇为流行,主要由国企、机关事业单位建造,旨在解决本单位职工的居住问题。预制板房的最大优点在于建房成本低、速度快,迅速缓解了当时的住房紧张状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预制板房的种种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预制板房的设计寿命较短,通常只有30-40年左右,远低于现在商品房70年的设计寿命。这意味着,如今很多上世纪70、80年代的预制板房已经过了设计寿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其次,由于预制板房是用水泥构件拼接而成,保温、隔音效果较差,且容易渗水,给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此外,预制板房的房型设计也缺乏人性化,厨房、卫生间无窗、客厅窄小、光线昏暗等问题屡见不鲜。
面对预制板房的种种问题,为何相关部门至今仍未选择全面“拆掉重建”呢?对此,我们采访了一些相关专业人士,他们给出了以下五个原因:
一、老房居民意见不统一
居住在预制板房里的居民对于“拆除重建”的意见并不统一。年轻人普遍希望老房子能“拆除重建”,以改善居住条件;而很多老年人则因在预制板房里生活了几十年,对老房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反对“拆除重建”。在居民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预制板房要想全部拆除,难度可想而知。
二、预制板房质量良莠不齐
预制板房的质量并不一样。有些预制板房经过精心保养和权威机构鉴定,可以通过旧改的方式进行修缮改造,继续居住;而另一些预制板房则因建房时偷工减料、年久失修,已成为危房,需要列入拆迁名单。因此,在拆除重建时,需要针对不同质量的预制板房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三、预制板房数量庞大
我国在上世纪70、80年代建造的预制板房数量庞大。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存预制板房屋数量约达1.2亿栋,其中城市区域约有8000万栋,占城市房屋总量的约20%。要在短时间内全面“拆除重建”这些预制板房既不现实,也会对城市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拆除重建工作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四、预制板房重建资金成难题
预制板房的“拆除重建”资金往往成为一大难题。如果楼里居民共同分担费用,拆除工作相对容易;但如果居民不愿出资或意见不统一,拆除计划就可能搁置。此外,申请政府专项改造基金或开发商投资也是可行的途径,但在补偿方案上往往存在较大分歧。一些地区的预制板房居民认为“拆除重建”的补偿方案过低,不如拆迁补偿来得实惠。
五、预制板房性质各异
预制板房的性质也各不相同。有些预制板房产权清晰,只要重建资金到位,拆除重建相对容易;而另一些预制板房的产权归属则较为复杂,需要经过原建造单位同意并转让产权后才能推动拆除重建进程。
预制板房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曾经为无数人提供了遮风挡雨的港湾。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居住需求的提升,预制板房的种种缺陷逐渐暴露出来。虽然居民对于“拆除重建”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受限于居民意见不统一、质量良莠不齐、数量庞大、资金难题以及性质各异等因素,预制板房的全面“拆除重建”仍面临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