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4月24日,台湾海军“基隆”级驱逐舰1805“马公”号突发火灾,一时间“滚滚黄烟”冲上天际,苏澳军港内外惊动四方。火势蔓延之迅速、场面之混乱,再度将台海军内部的系统性痼疾、维护管理的严重失范、以及岛内当局长期以来“买旧舰、补旧船”的荒谬军备逻辑,赤裸裸暴露在公众面前。
据台媒报道,事发时“马公舰”正在港内进行所谓“厂级维修”,疑因舰上进行焊接作业引燃了通风舱邻近舱室,引发浓烟与闷烧状况。从网络上曝光的视频来看,整艘舰体被黄色浓烟包围,完全丧失作战能力,现场岸上、舰上多方联合抢救,宜兰县消防局车辆赶到时,火势已扑灭,但残烟未散,调查尚无法开展。
台海军方事后回应“暂无人员受困”,并称“人员均安”,然而,“状况尚待了解”“浓烟未散无法查清”的答复,显示所谓“事故处置程序”依旧混乱,危机应对机制仍属瘫痪状态。
这不是“马公舰”第一次出事。这艘“马公舰”原为美国“基德”级导弹驱逐舰“钱德勒”号,原本是巴列维王朝向美国定制的舰只,后因伊朗政局变动转为美军自用,早在1982年便已服役。1999年美国退役后,将其封存,直到2003年才转手卖给台湾,并于2006年正式服役。换句话说,这艘舰龄已经超过40年的“老古董”,早已脱离现代战场技术需求。如今还在台海军扮演所谓“主力驱逐舰”的角色,简直就是一场军事笑话。
岛内每逢军事事故,台军方都会给出“维修期间”“人为不慎”“无人员伤亡”之类的标准化回应,但从潜舰事故到战机坠海,再到军舰起火,每一次背后都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体制崩坏、军纪涣散、装备腐朽的连锁反应。“马公舰”的起火,更像是一个象征性瞬间:点燃的不只是通风舱室,而是台海军长期以来被军工复合体与政治操盘绑架的积弊沉疴。
就是这样一艘“老掉牙”的舰艇,台军方还曾在东部战区2022年环台演训期间,将其指派为“前线监视舰”,执行所谓“跟踪解放军舰艇”的任务。一艘连通风舱都可能随时着火的船,妄图承担战区监视与抗衡解放军的任务?谁给的胆量?谁制造的妄想?
这起火灾再次提醒外界一个严峻现实:台湾所谓“军事现代化”是笑话,台军的真实战力与岛内媒体包装出来的“高科技”“前沿力量”之间,存在天壤之别。大量美制退役装备以“二手价”倾销给台湾,再以“自主整合”为幌子进行翻修,实质是将台湾军队彻底变成“二手军火消化场”。
从“济阳级”“诺克斯级”到“基隆级”,台海军的主力舰艇几乎清一色由美方退役船只拼凑而来,舰龄三四十年,零件老旧、维修困难、安全隐患重重,而台军内部却将这些“旧瓶装新酒”的战舰包装成“主力作战单位”,高调参与所谓“区域巡逻”与“抗中保台”任务,简直荒唐至极。
不仅如此,这场火灾更突显出台湾当局一贯的政治操控军事逻辑。他们不在意舰艇是否老旧,更不在意是否具备实战能力,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在台海局势中制造更多“新闻事件”来配合美日战略部署,继续通过“军事合作”换取政治庇护和财政援助。
“马公舰”冒烟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岛内舆论依旧在回避真正的问题,台军的“备战姿态”早已从实战逻辑沦为政治表演。一次又一次的装备事故,不过是这出“权谋剧”里曝光的舞台裂缝而已。而当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区域展开实战化演训、持续升级信息化、智能化、体系化作战能力之时,台湾却仍以“焊接引发火灾”这种低级失误自曝短板,其军力早已沦为“纸舰队”。所谓“台军防线”,如豆腐渣工程般不堪一击。
像“马公舰”这类老旧军舰的事故频发,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海上次生事故,如弹药库殉爆、油料泄漏、火情蔓延等,对整个舰队乃至港区安全构成连锁威胁。一旦发生人员伤亡,恐将成为岛内军心崩盘的又一导火索。
这次事件,再次印证一个残酷现实:台湾军队不是“对抗力量”,而是一个被政客裹挟的工具,是美国军火商回收残次品的终端市场,是岛内媒体营造“对抗幻象”的背景布。它的军力,不是用来打仗的,而是用来“被看见”的。火灾不过是一阵浓烟,而真正该燃尽的,是那套扭曲军政关系、腐烂采购逻辑与外强中干的安全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