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蹲在街角,痴痴望着一只猫优雅踱步、慵懒打盹,心底泛起一丝隐秘的羡慕?渴望像它般不受拘束,自在地穿梭于世界的缝隙间?

有人说,作为载体,猫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猫的存在不仅是一个陪伴的角色,更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反思。


孙冬与朱蕊合著的《如何成为一只猫》,就像一把精巧的钥匙,悄然打开了通往“猫格人生”的奇妙大门,邀我们以全新视角重新审视生活与世界。

这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宠物饲养指南,而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漫游。身为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的诗人孙冬,用细腻的笔触将猫化作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的众生相。在她笔下,猫不再只是毛茸茸的宠物,而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更是人类社会的隐喻。当我们跟随她的文字,观察猫的一举一动,竟能窥见现代人内心深处的焦虑与孤独,以及对秩序与自由的矛盾追求。

朱蕊的插画则为这本书增添了另一重诗意。她的画笔仿佛被赋予了魔法,那些跃然纸上的猫咪,神态灵动,充满了神秘的生命力。朱蕊说:“它们来自我的想象,只要我愿意,它们可以任何时间出现在家里的任何角落。”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 “成为一只猫” 呢?书中给出的答案令人深思。猫懂得将爱自己刻进生命的每一个细节,它们挑选打盹的地方,必定是家中最舒适之所,冬天追逐温暖的阳光,夏天寻觅清凉的角落。它们从不强迫自己“前后一致”,不会被世俗的规则束缚,活得随性又洒脱。

同时,猫还是“社交断舍离”的大师。它们避开无效的社交,坦然地将时间用于睡觉、梳理毛发、闲逛和满足本能欲望。在与人类相处时,它们既不卑不亢,也不刻意讨好,而是放低姿态,接受彼此的不完美,在共享的生活空间里,找到最舒适的相处距离。这种关系,恰似一场默契的舞蹈,进退有度,优雅从容。

在《如何成为一只猫》的世界里,人与猫的界限渐渐模糊。当我们与猫相遇,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物种融合”,人不再仅仅是人,而是变成了“猫-人”。我们开始尝试放下人类的傲慢与偏见,暂别命名性语言的束缚,在无名与沉默中,重新认识自我与世界。即使外界赋予的人设崩塌,内心的风度与骄傲依然坚不可摧。


猫,始终是神秘的存在。它们总能悄然消失,又在不经意间归来,仿佛携带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们渴望从它们身上窥探外面的世界,它们却守口如瓶。或许正因如此,我们才愈发向往成为像它们,在生活的樊笼里,依然保有一颗自由不羁的灵魂。

如果你也渴望在忙碌的生活中寻得一方心灵的净土,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宁静与自在,不妨翻开《如何成为一只猫》。在这里,你不仅能邂逅一群可爱又神秘的猫咪,更能收获对生活的全新感悟,开启一场治愈又充满哲思的阅读之旅。


《如何成为一只猫》

孙冬著

朱蕊绘

南京大学出版社

(本文图片均为书中插图)

原标题:《当代人的精神内耗,或许可以被猫治愈》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