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去年年底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以及全国两会分别就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均衡发展等作出重要部署。系列消息的发布,传递出国家持续强基层、抓基层的信心和决心,也为接下来的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大抓基层 令人鼓舞

基层卫生健康事业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

近几年,伴随“大抓基层”成为卫生健康系统的普遍共识,创新的种子在各地扎根成长,多元的模式在更大的范围内实践推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走过了“快速推进搭架子”阶段,全国已有2188个县开展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了以省为单位的全面推开。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正步入“试点验收”阶段,81个地市在构建网格化医疗服务新体系、形成紧密型建设新模式、建立激励约束新机制等方面总结形成了初步成果。巡回医疗和巡诊派驻已迈向“常态化”阶段,全国近90%的县实现县级医院派驻人员至乡镇卫生院全覆盖,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提升。与此同时,各地历史性地将大学生乡村医生纳入编制管理,消除贫困地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协同推进村卫生室纳入基本医保定点管理,创新推出十条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扩大基层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

现如今,基层卫生健康体系正以其“守门人”的定位和“家门口”的优势,守护着数亿居民健康。

更让基层卫生健康领域为之振奋的是,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表示,将从基层、基础和基本三个方面谋划,将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进行细化和实化。尽管目前对于该工程还没有详细的部署,但从各方积极审慎的态度可以看出,这必将是补齐基层硬件设施短板、建设基层重点专科、完善基层服务模式、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重大契机。

基层卫生健康系统改革进展迅速,成绩令人鼓舞,未来发展可期。与此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现实:当前距离“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目标还有差距,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然是卫生健康事业的短板和弱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于居民多层次、多元化健康需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涵、模式和专业结构相对滞后于老龄化、城镇化、疾病谱变化趋势,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导向性、协同性有待加强,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有待解决等,都亟待各地破题推动。

保持定力 持续发展

强基层,既是发展所需,更是民生所盼。当下,全社会对于强基层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部门协同、政策协同的外部环境也已经相对成熟。这提示我们,必须抓住历史窗口期,保持战略定力,协同各方力量,推动强基层走稳、走实、走向新高度。

首先,强基层不是纸上谈兵,必须依靠更加积极的外部政策和真金白银的财政投入。

2024年年底,“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协作会商机制第一次会议召开,这预示着多部门同题共答、完善医保支持保障措施、扩大基层用药种类等的步伐将更加稳健。与此同时,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等基层治理组织也在不断健全完善,这也为引导患者基层首诊、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供了组织基础。

基于此,各地要积极谋划,统筹医疗、医保、医药等各方资源,运用各项外部政策和财政投入,聚焦规划布局、人员培养、科室设置、设备配备、医保支付、激励约束、信息化建设等重点领域,引导人员、技术、资金、项目、资源向基层汇聚,形成强基层的合力,着力解决制约基层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

其次,强基层不能笼而统之,必须充分考虑地方人口分布特征和城乡发展情况。

我国既有常住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县,也有人口不足十万的小县;有经济增速强劲的百强县,也有发展相对落后的重点帮扶县;有邻近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县,也有地处山区、高原的偏远县……

这些现实差距决定了各地在强基层的过程中不能追求“一个标准”,而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新探索更适合当地发展的政策。比如,对于西藏等地的人口小县,不必强求以县为单位建设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共享中心,可以尝试以市等更大区域为整体开展建设工作。再如,在基层人员招录方面,可以探索通过“市招县用”等方式解决人口小县人员招录的难题。

这些现实差距也提示各地在强基层的建设中不能搞盲目攀比、冲动建设,要结合当地人口基数、分布特点、现实需求,进行适度建设,切忌造成房屋、设备、人员闲置等浪费。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推进工作、实现目标。在确保公益性的前提下,允许各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摸索创新更多举措,是改革的应有之义。相信有关部门在评价改革成效时,也会支持有益于强基层、有益于维护人民健康的探索创新。

再次,强基层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贴近居民的健康需求和时代的发展需求。

从系统外因素看,疾病谱变化、慢性病高发、人口老龄化加速、健康意识觉醒等,急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挥距离居民近、与居民如友邻的优势,做好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从系统内因素看,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改革,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挥网底作用,为居民提供就近就便、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在此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更加明晰,具体包括治好小毛病、识别转诊大病、处理急症、管好慢性病、做好康复护理和公共卫生服务等。

各地应围绕上述功能定位制定强基层的具体举措。一方面,适当增配CT等基础设施设备,推广应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加快建设资源共享中心、中心药房等,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重点加强儿科、中医、口腔、急诊急救、康复、公共卫生等特色科室建设,探索提供安宁疗护、医养结合、上门护理等特色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随即起步的当下,强基层更需保持定力、持续深耕,进而助推“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尽快成为现实。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文:宁艳阳(媒体人)

编辑:连漪 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叶龙杰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YUGJ9MCX】获取授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