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遮哈社区芒团村,60多户村民常年坚守着一项古老技艺——手工制作白棉纸。这个以傣族为主的多民族村寨,因盛产优质构皮纸闻名,其造纸技艺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中国少数民族造纸的重要代表。
百年技艺:从土司专供到文化载体
芒团造纸史可追溯至数百年前,因耿马土司制度与南传佛教信仰得以传承。过去,村寨专为土司造纸,而孟定地区寺庙及家庭的佛教经书均以芒团纸抄录,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工艺采用构树皮为原料,经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等5个流程11道工序,全程不漂白,依赖自然光照与溪水漂洗,成品纸色白柔韧,具有防蛀、防潮特性。每年4月至9月,村民上山采剥构树皮,晾晒储备次年用料,至今保持“村寨即作坊”的生产模式。
创新破局:从茶叶包装到文创潮品
2006年,随着普洱茶产业兴起,芒团纸因适合茶叶包装而打开市场,但传承人艾叶并未止步于此。她尝试在传统白棉纸上嵌入新鲜花草,通过设计拼贴图案、攻克植物保色脱水技术,开发出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花草纸”,单张售价最高达数十元,吸引游客与茶商青睐。2014年,艾叶成立傣影手工艺术有限公司,整合全村造纸户,以“按质计件”分配模式带动技艺传承,同步开发台灯、记事本、手提包等10大类20余款文创产品,远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产业升级: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如今,芒团村179户中,农闲时超100户参与造纸。2024年,全村白棉纸产量突破390万张,产值超780万元,带动12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从单一的茶叶包装纸到兼具文化价值的文创商品,芒团纸走出了一条“传统技艺+现代设计+市场导向”的创新路径。正如艾叶所言:“纸和人一样有感情,你对它好,它自然不会亏待你。”这个边陲古村,正以非遗为笔,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