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拉丁美洲贫民窟走出的教皇,罗马圣玛利亚大堂的地下墓穴成为他人生的终点,而圣彼得广场的葬礼将要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延伸。虽然教皇方济各的葬礼是一个宗教仪式,但“葬礼外交”一直都是国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场葬礼上,中美是否会实现某种非正式的接触,就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教皇死讯公布后仅数小时,特朗普便签署行政令:全美联邦机构、军事基地、驻外使领馆降半旗至葬礼日落。特朗普用这种“国家级哀悼规格”来悼念教皇方济各,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上一次美国为教皇降半旗是2005年的约翰·保罗二世逝世,时任总统小布什借此强化与天主教选民纽带,而2025年的特朗普,正面临中期选举压力,全美1/5的天主教徒选票成了必争之地。

更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还特意强调将以“现任总统”身份出席葬礼。自1846年庇护九世葬礼以来,仅有3位在任美国总统出席过教皇葬礼,最近一次是小布什。这种刻意对标历史的行为,与其说是外交礼仪,不如说是竞选广告——毕竟,特朗普需要向选民证明自己仍是“国际舞台核心玩家”。

在这之前,美国在教皇方济各逝世这件事上的形象,并不光彩。副总统万斯与88岁教皇方济各进行了一次“计划外”的会面,这场15分钟的谈话被媒体戏谑为“死神来了”,因为次日教皇便与世长辞。尽管梵蒂冈澄清这场会面“与教皇健康问题无关”,但美国媒体已经开始炒作“万斯诅咒论”。特朗普团队却反常地保持沉默,甚至默许话题发酵。政治观察家指出,这可能是转移公众视线的策略:舆论聚焦在万斯“厄运体质”上的时候,便无人追问为何总统要在敏感时刻高调出访。



之前有消息称,特朗普第二任期的首个出访国可能是沙特,现在来看,很可能是意大利和梵蒂冈。观察人士认为,特朗普团队或许已经在草拟“葬礼间隙外交清单”:与法国总统马克龙讨论北约军费问题、向巴西总统卢拉施压亚马逊开发、甚至尝试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偶遇”,等等。这种利用葬礼场合推进地缘战略的操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之前英国女王的葬礼上,多方利用这个场合取得的外交成果,可能比联合国大会时期还要丰硕。

还有消息称,特朗普将特意乘坐“总统专车”而非教廷安排的礼宾车队,这符合他的性格,他要让全球镜头捕捉到“总统专机降落罗马”、“总统专车进入圣彼得广场”的画面,这比任何新闻发布会都更具象征意义。

更为罕见的是,向来低调的特朗普夫人梅拉尼娅也主动陪同出席,被解读为“形象修补行动”。和第一任期不同的是,特朗普第二任期至今,梅拉尼娅基本上在媒体面前“神隐”了,几乎看不到她以“第一夫人”身份公开出席活动的身影。这次陪同特朗普出席教皇葬礼,也反映出特朗普对这次外交活动的高度重视。



那么中国会不会参加这次葬礼呢?首先,中国对教皇方济各的态度还算不错,方济各任内多次飞越中国领空并发电问候,称中国是“智慧聚集地”,他还公开表示,全世界不应该惧怕中国崛起。总体来说,在他任内,中国与梵蒂冈的关系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其次,这次中国外交部也对教皇方济各的逝世做出了回应,“表示哀悼,愿同梵方共同推动中梵关系持续改善”。这20字的回应可不简单,对比一下数年前本笃十六世逝世时中方的唁电,新增的“共同推动”“持续改善”,释放出这么一个明确信号:中国不满足于现状,正在等待梵蒂冈迈出关键一步,但这20个字的本质依旧是“观望策略”。

尽管中梵尚未建交,但双方互动早有突破:2018年主教任命临时协议签署、2020年外长级会晤实现、2024年协议延期至2028年。

若中方代表现身葬礼,其意义远超宗教范畴。当前中美几乎在所有领域激烈博弈,如果两国能在教皇葬礼上进行某种互动,外界至少可以观察一下这两个大国,接下来可能的关系发展趋势。



尽管互动频繁,中梵建交仍面临诸多障碍。有分析人士认为,新任教皇若来自亲改革派的拉美或非洲阵营,可能更愿妥协;但若保守派欧洲枢机当选,僵局或持续。这种不确定性,正是中方采取“观望策略”的根源。

当然,这一切要等葬礼那天才能知晓,唯一确定的是,这场全球瞩目的仪式背后,地缘政治的碰撞肯定会相当激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