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从事上海慈善救济工作的佛学大师赵朴初,在和周恩来总理会面的时候,周总理竟亲切地称呼比他还小9岁的赵朴初为“赵朴老”。
当时在场的人纷纷讶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姓氏加上一个“老”字,一般是指对德高望重的老人的敬称。
赵朴初当时才四十多岁,还比周恩来年纪小,如何能称一声“赵朴老”呢?赵朴初究竟什么来历和贡献?
赵朴初和佛学及慈善
要说赵朴初的贡献,就不得不提他和佛学的渊源。
赵朴初1907年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大世族,家学渊源深厚,他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13岁时被母亲送到上海求学,由母亲的结拜姐姐照顾,赵朴初叫她关大姨,关家对赵朴初很好,不仅照顾饮食起居,还帮助他顺利考取了东吴大学。
关大姨有个弟弟叫做关絅之,是上海的爱国人士,对佛教文化很有研究,离任退休后更是皈依了佛教,而关絅之后来在赵朴初的人生道路上扮演着非同一般的角色!
赵朴初在关家居住时,经常与来关家拜访的佛家和尚居士们谈论佛教文化,讲经说法。
久而久之,赵朴初耳濡目染地也开始走上宣传佛教文化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没多久,赵朴初参与筹备了中国佛教协会的建立,而后成为了协会的会长。
他像是一座桥梁一样,连接着中国佛教组织和佛教徒,他团结内外,号召全国佛教徒进行爱国主义学习,走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如何贯彻落实这个宗教政策,让宗教关系祥和,这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赵朴初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当仁不让地接下了重担。
赵朴初
他以多年的佛学研究为基础,爱国爱党的精神为核心,提出了很多宗教与社会主义相互适应的理论。
例如宗教工作不能脱离实际,要将理论观点梳理清楚,宗教活动不能背离法律法规,宗教和社会主义要相互圆融等等,为中国的佛教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振兴了佛学文化。
除此之外赵朴初在佛学的贡献还扩展到了海外,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日本佛教文化受到中国的深远影响。
早在唐朝之时,鉴真法师就曾经东渡日本,佛教文化就是那个时候大量传入日本的。
建国后,中日邦交因为历史缘故,一直处在僵硬状态,周恩来早就知道赵朴初的大名,便将他请来,希望他能够以中日两国的佛教渊源为切入点,促进两国关系缓和。
于是赵朴初在1962年,积极联络日本佛界,共同举办一场纪念鉴真法师逝世1200周年的活动。
赵朴初(左一)陪同邓小平会见日本佛教学家
赵朴初带着中国佛教代表团前往日本参加活动,这引起了日本佛教界、文化界、医学界等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场活动也为中日友好、外交正常化奠定了群众基础。
不仅在日本,在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赵朴初发挥着“桥梁”作用,他希望整个亚太地区都能够进行友好的佛教文化交流,从而促进国家间的和平稳定。
就这样,在赵朴初的努力下,1995年第一届中日韩三国佛教文化交流大会顺利召开,推动了三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赵朴初除了是佛学家之外,还是一位慈善家。
早在1937年,赵朴初就已经投入了慈善事业。
那个时候正是七七事变后不久,上海的有识之士们创办了一个“上海慈善团队联合救灾会”,赵朴初就是其中一员,担任委员会和收容所的主任。
难民收容所
上海被日军轰炸,百姓流离失所,大批的难民危在旦夕,赵朴初和慈联会积极参与了救灾安置工作,帮助难民脱离险境。
难民得到安置之后,就想要上战场为国做贡献,赵朴初和慈联会就把难民中的青壮年集中起来,开演讲会、培训军事知识、进行军事训练,这批青年之后参与了淞沪抗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上海沦陷之后,难民更加多了,慈联会也扩大了规模,扩大到50个分会,收容了近50万的难民。
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共产党人,如陈国栋、韩念龙、刘述周等人,都被慈联会救助、掩护过,于是这些难民中又有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加入抗日的队伍。
在连天烽火之中,赵朴初救国救民的精神和共产党的道义不谋而合,他和共产党的结缘由此而来。
“赵朴老”名号的来历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想,赵朴初于新中国佛教事业和慈善事业的贡献,的确当得起周恩来的一声“赵朴老”。
其实,赵朴初一开始之所以被叫“赵朴老”,并不是因为这些贡献,他当年被人叫做“赵朴老”的时候,才30岁出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时间指针拨回到1938年,那个时候慈联会才成立不久,赵朴初时任主任,他和同伴们为了积极宣扬救国精神,成立了一个“益友社”。
社员们常常聚集在一起,唱救亡歌曲、写救亡诗词,发表杂志报刊,希望能够激励民众一起参与到抗日救国的抗战中来。
但敌方势力怎么会允许有这样一个“反动”组织存在?
于是经常突袭益友社,不仅辱骂驱赶,还动辄殴打,试图击溃益友社。
益友社的杂志
无奈之下,益友社只能想办法打掩护,赵朴初和社员们决定请一些上海滩德高望重的贤达之人来做理事,赵朴初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大舅关絅之。
关絅之也是爱国志士,非常赞同赵朴初的做法,所以便来到益友社为他“撑场子”。
不仅如此,赵朴初还叫来了与自己交好的忘年好友,比如潘序伦等,这些人来自各行各界,都是社会有名气的人,而且年事已高,都被人尊敬地称为“某老”。
赵朴初将这些大佬们一一介绍给各个社员的时候,都会说:“这是关絅老”、“这是潘序老”。
几乎每次大佬们莅临益友社时,这套介绍流程都会走一遍,几次之后,社员们就开始打趣赵朴初:
“感谢赵朴老的介绍!”
“赵朴老辛苦了!”
大家都笑说益友社“新增一老”,那便是任劳任怨、亲力亲为举办社团活动的赵朴初。
关絅之
他值得被“抬举”到“老”的尊位,久而久之,年仅31岁的赵朴初的“赵朴老”名号就此打响,从社内传到了社外。
赵朴初和周恩来的情谊
1948年,解放战争大捷,战局已定,中共中央决定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探讨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的事宜。
周恩来拟定了一份名单,邀请了77位民主人士来参加新政协,赵朴初就是其中之一。
如前文提到的,赵朴初在上海一直从事慈善救济工作,抗战期间也积极贡献力量,这些事情周恩来都有听说过,他说:“赵朴初是一个十分难得的人才!”
1949年春,上海即将解放,上海的经济合作总署急需一名负责人来“拨乱反正”,于是周恩来便把这项工作交给了赵朴初。
当时的赵朴初是上海救济委员会的总干事,他以佛教界身份来接管上海经济合作总署会更好,更名正言顺,他多年来在上海救济系统中工作,为人踏实信得过。
就这样,赵朴初接过工作后,积极地筹备资金,管理救济物资,让每一分钱都用到了实处,经过他手的钱财来去都一清二楚,从无乱账也无贪污。
1949年9月,赵朴初受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这让赵朴初非常骄傲自豪,能够参与进这次会议,是他的荣幸,但同时他开始担心起一件事情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赵朴初礼佛二十多年,一直吃素,他去参加政协会议时,不可能要求别人单独给他素菜,大家都吃同样的饭菜,他不能搞特殊,他担心自己的这个习惯会有不方便的地方。
于是他无奈地笑笑,和夫人说:
“能去参加会议已经很好了,大不了吃点肉边菜。”
当他来到宴会厅签到时,工作人员的一句话让赵朴初心中暖意涌动。
“您是赵朴老?快请里面坐,会议厅右排是素席!”
原来心细如发的周恩来考虑到,来参会的人员有部分是有宗教方面的饮食习惯的,所以特别安排了素席。
那个时候为了建立中日正常化关系,周恩来希望两国以佛教文化基石,进行交流增进民众之间的友谊。
那么这个搭桥人就是潜心礼佛多年的赵朴初,赵朴初就被周恩来请来西花厅,一起共商国是。
一日,赵朴初来到了西花厅,这是赵朴初第一次和周恩来面对面交谈,寒暄过后,周恩来突然问起赵朴初:
“你看着年纪并不大,为什么大家都叫你‘赵朴老’呢?”
赵朴初闻言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用三言两语解释了外号的来历:
“所以‘赵朴老’就变成了我外号,这是人家跟我开玩笑呐。”
周恩来听罢忍俊不禁,问道:“你被叫这个外号的时候多大呀?”
赵朴初回答:
“我那时才31岁呢!”
周恩来十分亲切地逗趣道:
“原来如此,那以后都叫你‘赵朴老’好了。”
赵朴初笑着连连摆手,怎么能让比自己还年长的总理这么叫自己呢?
平易近人的周总理并没有想太多,觉得这个外号有趣,叫便叫了。
于是某日,周总理在一次会面时看到赵朴初,便乐呵呵地打招呼道:
“赵朴老,您今年六十几啦?”
当时的赵朴初才四十多岁,赵朴初明白这是总理在和自己开玩笑呐,便笑了起来。
此后赵朴初经常陪同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会见他国佛教的法师、居士,参加活动,一同交流佛教文化,促进两国民众感情。
1951年,赵朴初响应政府的工作,接受工作调查,经过他手的救济金和物资无一有误,周恩来连连夸他是“国家的宝贝”啊!
后来的特殊时期,赵朴初的中国佛教协会也收到波及,他不得不放下工作前往香港,但那些人像狗皮膏药一样盯着不放。
周总理得知后,赶紧派人来将赵朴初接走,安排他在人民大会堂附近的东绒线胡同居住。
在多年后,赵朴初写下一首诗《何满子·东山》,诗句“三年不见东山”,将周总理比作“东山”,可见赵朴初对周总理十分挂念。
赵朴初的《何满子·东山》
1975年1月,第四届人大召开,周总理身患癌症,病情十分严峻,他撑着病体,坚持出场,和出席会议的代表们握手。
轮到赵朴初的时候,周总理见到故人,愣了一下,随即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喊了一声:“赵朴老!”
这让赵朴初感到亲切不已,总理还记得自己的外号,还能开玩笑哩,但当时的赵朴初没有想到的是,这却是周恩来和自己说的最后一句话。
周总理离世,赵朴老“思公忆公无尽际”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离世,举世哀恸,69岁的赵朴初听到消息后,哀痛不已,恸哭出声。
他不断想起最后一次和周总理会面时的场景,那双紧握着他的手,那声意味深长的“赵朴老”,那些年和总理相处的时光和情谊,让赵朴初哀思万分。
在第二天,赵朴初以泪为墨,写下了《周总理挽诗》。
其中有诗句“大星落中天,四海波澒洞”表示对周总理去世的无限悲痛,“长思教诲恩,恒居惟自讼”,赵朴初怀念过往周总理的恩惠和教导。
最后一句“非敢哭其私,直为天下恸”更是表达了周总理的离世,让全国人民的悲痛不已的心情。
周总理去世一周年时,赵朴初继续为周总理写感怀赋,“功德长留天地,却身与云飞无际。乱眼妖氛今净扫……”
他想通过诗词告诉在天之灵的周总理,牛鬼蛇神已被清扫,您的骨灰虽然撒入江河,但您的功德永留人间。
赵朴初在余生的日子,经常会想起叫他“赵朴老”的总理,和千千万万的民众一样,他对总理的怀念之情无尽,一直到2000年去世。
赵朴初一生吃斋礼佛,心怀善念救济众生,振兴中国佛教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党的“亲密朋友”,他和周总理的情谊更是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