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器械领域,眼科医疗器械市场一直被进口产品牢牢占据,进口器械市场份额高达80%。过去多年,国产医疗器械公司在眼科领域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与心血管、骨科等热门领域相比,眼科医疗器械的投资热度较低,导致企业在资金支持、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相对薄弱。
尽管近年来眼科市场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但与国际品牌相比,国产眼科医疗器械企业在规模、技术和品牌影响力上仍有较大差距。国内眼科医疗器械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且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附加值较低。
随着国内企业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国产眼科企业正在积极布局,寻找突破口;且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企业自身持续投入下,国产品牌有望持续突破,不断提升市占率,眼科设备领域也有望诞生多家上市公司,其中重点关注具备中高端眼科设备国产替代能力的企业。
# 国内眼科市场潜力巨大,有待挖掘
国内眼科市场一直被认为规模较小,但实际上,眼科疾病患者基数庞大,涵盖了屈光不正、白内障、青光眼、干眼症等多种病症。随着青少年近视率的上升以及中老年人白内障手术需求的增加,眼科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
全球眼科设备市场的规模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约804亿美元,而2023年的市场规模为503亿美元,从2023年到2032年的预测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4.8%。
中国是全球眼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其中近视患者约6亿人,占所有眼病患者的50%;其次为干眼症,占所有眼病患者的25%。眼底血管病变仅占眼病患者人群的4%,但存量患者数量巨大。且绝大多数眼科疾病很难仅依赖药物得到治愈,药物多数仅起到延缓疾病进展的作用,手术便成为了眼科临床中治疗和治愈疾病的终极手段。因此,眼科手术中相关的医疗器械,特别是中高端眼科设备的需求量和使用量持续增加。
眼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一般需要借助眼科设备及耗材。其中,眼科设备包括诊断类设备和治疗类设备,诊断类设备包括眼科手术显微镜、眼科OCT、眼底照相机、生物测量仪等,治疗类设备主要为眼底激光治疗仪、飞秒激光治疗仪、超乳玻切一体机等,耗材则包括人工晶体、人工角膜、OK镜等。
# 市场占有率与品牌集中度
国内眼科医疗设备行业因技术壁垒高呈现出极高的进口占有率,来自德国、日本和美国的高端制造业巨头(如蔡司、爱尔康、拓普康等)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据高端医械院数据中心统计,截至2025年4月,进口品牌在眼科诊断设备市场中占有率超过5成,在眼科治疗设备市场中占有率超过7成,特别是对于销售额占比超过7成的中高端大型眼科设备来说,进口高端设备品类市占率极高,超过80%。
蔡司以441481381元的销售额占据市场首位,市占率达32.45%,表明其在眼科设备市场拥有显著的领先地位和广泛的市场影响力。爱尔康销售额为149692449元,市占率为11.01%,是市场上的主要竞争者之一,与蔡司共同占据了市场的重要份额。英国欧堡销售额为84147760元,市占率为6.19%,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是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
拓普康销售额为66435135元,市占率为4.89%,在市场中表现稳健。尼德克销售额为63123804元,市占率为4.64%,是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其他品牌,如索维眼科、欧科路、强生眼力健等,它们各自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
整体看来,在眼科设备领域,蔡司是全球眼科高端医疗设备研发与制造的“全平台”巨头,已全面布局手术显微镜、飞秒激光、超乳玻切一体机、眼科OCT、超广角眼底相机、生物测量仪等关键领域,其产品在多个细分领域占据显著市场份额,如在眼科手术显微镜、飞秒激光、光学生物测量仪三个产品中,蔡司以半数以上的市占率占据绝对优势;超乳玻切一体机、眼科OCT、超广角眼底相机的市占率也均位列前五。
作为行业标杆,蔡司也一直是国产眼科设备品牌学习和追赶的目标,国内眼科设备企业也在眼科OCT、生物测量仪、飞秒激光、超乳玻切一体机、手术显微镜、眼底相机等产品上加大研发投入,并已在部分高端产品领域实现国产替代,推 动了眼科设备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 国产替代从诊断突破
对于眼科上游的设备环节而言,眼科OCT、玻切设备、超声乳化仪等国产替代刚刚起步,商业化初露头角,高端产品如飞秒激光系统也有多家国产厂商正在研发中,但尚无相关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一级市场投资价值显著。眼科上游的耗材环节,治疗类单品和近视防控产品国产厂商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比如爱博诺德、昊海生科、欧普康视等上市公司,行业格局相对稳定。
眼科诊断类设备的国产化突破,得益于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不断努力。近年来,多个国产品牌在眼科领域实现了技术的自主创新,特别是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眼底照相机、眼科超声等高端诊断设备方面,逐步实现了对国际先进技术的追赶和超越。此外, 眼科诊断类设备的软件和算法也是国产企业突破的重点。例如,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眼科设备能够实现自动化诊断和实时数据分析,提高了设备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我国政府在多个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鼓励本土品牌的发展,特别是在眼科医疗器械等高技术领域。自《“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发布以来,国家政策始终支持国产医疗器械的创新和应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采购国产设备。2021年10月,国家财政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规定政府机构采购国内医疗器械及仪器的比例要求,其中包括眼底照相机、干眼检测仪在内的137种医疗器械全部要求100%采购国产。
越来越多的国内医院也开始采购国产眼科诊断设备,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和地区性医疗机构,国产设备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国产设备在价格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逐渐成为很多医院的首选。
超广角眼底相机是眼科诊断中不可或缺的设备之一,作为市场的先行者,欧堡、蔡司、尼德克等国际品牌深耕多年。2011年,微清医疗成立,开始从超广角眼底相机的国产化进程上突破。经过近十年的技术积累,微清医疗于2021年成功上市了第一代超广角激光眼底相机,标志着国产眼底影像设备实现从无到有,完成了自主研发替代进口设备的目标。
眼科光学生物测量仪广泛应用于白内障手术前的检查及屈光不正眼轴长测量等临床领域。国产品牌在这一领域已经发力多年,2021年迎来了较大突破,包括索维电子、莫廷医疗等在这一领域的产品相继获得了上市许可,标志着国产品牌与国际品牌的竞争逐渐白热化。
眼科手术显微镜的研发起于1980年代初,苏州医疗器械总厂(后改制为六六视觉)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眼科手术显微镜,但市占率很低。2022年,图湃医疗研发的数字化全息术中OCT导航显微镜上市,让国产眼科手术显微镜进入了高端市场,并且成为市场中竞争力强的产品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产品牌在眼科设备领域取得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但与全球巨头仍然存在一些技术差距,特别是在设备的精度和质量控制上,要想突破这一瓶颈,国产品牌需要在精密组装、质量控制、可靠性测试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综上,尽管飞秒激光、高端手术显微镜、超乳玻切一体机等领域尚无国产品牌有产品获批,市场仍掌握在进口品牌手中。但国产品牌在中低端市场和部分高端领域已逐步打开了市场局面,特别是在眼底检查、屈光手术和视力矫正设备等领域,国产设备的市场份额逐年上升。虽然国产厂商起步较晚,在高端产品的技术积累、产品布局及品牌认可度等方面相较于进口厂商仍有差距,但部分优秀国产企业凭借着长期的研发积累和创新,已经在细分产品领域点状突破,商业化初露头角
# 国产眼科医疗器械崛起之路
眼科市场分散性使得单一企业难以迅速扩大规模。眼科疾病涵盖多个细分领域,每个领域都有独特的渠道和需求,如白内障、青光眼、视光学等,这增加了企业的市场拓展难度。
- 专注细分领域,成就行业巨头
与国内市场的分散性不同,国外一些眼科企业通过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实现了深度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拓展,从而成为全球行业巨头。例如,德国海德堡工程在眼底检测设备领域深耕细作,年销售额远超国内多数眼科企业。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专注于细分市场,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是眼科医疗器械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拓展服务模式,提升市场潜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眼科”模式为眼科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远程诊断、远程治疗和健康管理等功能,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例如,远程眼底照相技术可以让基层医疗机构将眼底图像传输至专业医生处进行诊断,有助于解决基层眼科医生短缺的问题。此外,互联网还可以用于眼科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如通过智能设备监测近视患者的眼部状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业竞争力
国产眼科医疗器械的发展受限于材料、技术和加工工艺等方面的不足。在材料方面,国产人工晶体等高端产品的材料质量和稳定性与进口材料存在差距,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技术方面,国内企业在高端设备的研发和制造上相对薄弱,如眼科光学成像系统的精度、算法的先进性等仍有待提高。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国内企业需要加大在材料科学、光学设计、精密制造等基础领域的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逐步实现进口产品的国产化替代。
国产眼科医疗器械企业要想实现做强做大,必须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企业需注重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