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渴望有才能之士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然而,人才需有真才实学,方能担当重任,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但偏偏有人自恃资历,妄图谋取高位,其中就有一人,竟直接找到周总理自荐,要当贵州的主席。
此人便是李仲公。李仲公于 1890 年出生在贵州,家庭重视教育,他自幼聪慧。科举制度废除后,李仲公学习新学,迅速适应新型教育,接受新思想,并在此期间结识了诸多进步人士,其中就有李大钊。后来,他与李大钊一同前往日本,在那里又认识了陈独秀,三人成为好友。能得到党的两位创始人赏识,可见李仲公确有一定能力。然而,他对共产主义思想并不认同,未跟随两位先驱干革命。
护国运动爆发,李仲公积极参与,还撰写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文章。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组国民党,确定国共合作关系。李大钊是国民党执行委员,介绍李仲公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内,李仲公认识了何应钦,在其介绍下成为蒋介石的部下。在此期间,李仲公还与周总理共事过,周总理欣赏他的才能,这却让李仲公日后萌生出通过关系谋取高官的想法。
北伐战争尚未胜利,国共矛盾已深。李仲公当时在武汉,虽知晓矛盾,却选择中立,这使他失去蒋介石的信任。后因何应钦的缘故,他站到蒋介石一方。之后,李仲公决定帮助蒋介石说服武汉政府官员投靠蒋介石,第一个目标便是贺龙。起初,他通过贺龙部队的秘书长严仁珊见到贺龙,但未直接提及让贺龙投靠蒋介石之事,因贺龙警惕性高,李仲公只是请他吃饭。不久后,李仲公再次请贺龙吃饭,这次提出让贺龙站队的问题。彼时贺龙虽未加入共产党,但对蒋介石厌恶至极,自然拒绝了李仲公的提议,还准备将他抓起来交给上级。在贺龙的布置下,李仲公被成功抓获,原本要被枪毙,后在他人求情下被释放,从此他跟随蒋介石。
国民党战败后,李仲公没有跟随蒋介石去台湾,而是投靠人民这边。他自认为早年对国家有功,又与周总理相熟,便想要个高官当。周总理面对李仲公的要求,考虑到其情况特殊,不好直接拒绝,于是想到一个办法,将贺老总叫来。为何周总理找贺龙来处理此事呢?原来,贺龙与李仲公有过一段过往。当年李仲公试图拉拢贺龙投靠蒋介石,被贺龙识破并抓获,这段经历让李仲公在贺龙面前自惭形秽。当贺老总开口说话后,李仲公便不敢再有谋取高职的想法,最后只当了一个参事。
周总理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原则。他既没有直接拒绝李仲公,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又通过让贺龙出面,让李仲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妥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提醒我们,在国家建设中,必须以能力和贡献为标准选拔人才,而不是依靠关系和资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