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食亚目—金龟下目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金龟下目
金龟下目(学名:Scarabaeiformia)是鞘翅目多食亚目之下的一个下目。
1.下属总科
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
2.金龟总科
金龟总科(学名:Scarabaeoidea)是多食亚目昆虫之下的一个总科,由独自一个总科构成金龟子下目(Scarabaeiformia)。本总科与隐翅虫下目之下三个总科的关系密切。在这个总科之下有约35,000个物种,而且每年都有约200个新物种被发现。现时本总科之下的各科亦在重组中,所以以下分类列表仍有可能变动。
(1)下属科
锹形虫科〈锹甲科〉(Lucanidae)
爬行金龟科(Diphyllostomatidae)
皮金龟科(Trogidae)
球金龟科(Ceratocanthidae)
黑艳虫科〈黑蜣科〉(Passalidae)
粪金龟科(Geotrupidae)
红金龟科(Ochodaeidae)
驼金龟科(Hybosoridae)
金龟子科〈金龟科〉(Scarabaeidae)
臂金龟科(Euchiridae)
拟锹甲科(Sinodendridae)
蜉金龟科(Aphodiidae)
绒毛金龟科(Glaphyridae)
犀金龟科〈兜虫科〉(Dynastidae)
丽金龟科(Rutelidae)
鳃金龟科(Melolonthidae)
花金龟科(Cetoniidae)
斑金龟科(Trichiidae)
胖金龟科(Valgidae)
(2)皮金龟科
皮金龟科(学名:Trogidae),全球已知3属320 种。
①形态特征
小至中型,体表具深密刻纹。触角叶状节能活动,扁平,且能合成实心的锤。中胸后侧片不达基节。鞘翅有成行的瘤,并盖住尾节。胸部背板5节。
足较短,跗节部欠发达,尤以前足跗节最细弱,每足有简单的爪1对。
②生物学
成虫、幼虫以动物粪便及其尸体为食,幼虫常在粪堆下筑穴而居。成虫趋光。
常与小哺乳动物窝、鸟巢、真菌、尸体、烂鱼有联系,偶然在粪肥中。多出现于尸体干化期,依据其在尸体上出现的时间和具体的种类,可用来进行死亡时间和死亡地点的推断。
③分类及分布
皮金龟科是鳃角类中种类较少的类群之一,全球以知200余种。共记有4属,代表属为皮金龟属Trax,种类最多,广布世界各地。其他三个属为Omorgus属、Glaresis属和Phoberus属。北京纪录了2种。
(3)黑艳虫科〈黑蜣科〉
黑艳虫科(学名:Passalidae)又称黑蜣科,是鳃角类甲虫中较小的类群之一。
①形态特征
体较狭长扁圆,鞘翅背面常较平,全体黑而亮。头部前口式,头背面多凹突不平,有多个突起,上唇显著,上颚有1枚可活动的小齿,下唇颏深深凹缺,下颚外颚叶钩状。触角10节,常弯曲不呈肘形,末端3-6节栉形。前胸背板大,小盾片不见。鞘翅有明显纵沟线。腹部背面全为鞘翅覆盖。
②生物学
成虫、幼虫均以腐木为食。有雌雄亲虫与幼虫同穴而居,亲虫啮碎朽木供幼虫食用的报道。
③分类及分布
多数分布于热带地区,全球已知近600种,我国已记录8属18种。额角黑蜣Ceracupes fronticornis(Westwood,1842)分布于我国台湾、云南和西藏;国外有越南、缅甸、泰国和印度的分布记录。
(4)红金龟科
红金龟科(学名:Ochodaeidae),鞘翅目下的一科。
①形态
小型甲虫,背面常较隆拱,体表多毛。头前口式,上颚发达,背面可见。触角10节,鳃片部3节。前胸背板短阔。小盾片发达。鞘翅常有9条刻点沟。臀板全为鞘翅盖住,腹部可见6个腹板。中足、后足各有端距2枚。
②生物学
腐食性类群,通常生活于动物尸体之中。成虫有趋光性。
③分类及分布
红金龟科也是鳃角类中小科之一,全球仅有百种左右。代表属为红金龟属Ochodaeus。在北京山区灯诱过程中经常可以见到的Codocera ferrugineus (Eschssholtz) ,则属于另一个属,它广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
(5)驼金龟科
驼金龟科(学名:Hybosoridae)是鳃角类中一个小类群。
①形态
体颇扁薄,长卵圆形,背面隆拱。头前口式,上唇外露,上颚弯曲,背面可见。触角10节,鳃片部3节,第1鳃片椭圆盆形,其余2节递小,叠置于“盆”内。前胸背板阔大,两侧常扩延成敞边。小盾片显著,臀板不外露,腹部可见腹板雄6雌5。前足胫节外缘锯齿形,有大齿3枚及众多小齿。各足有成对爪,雄虫前足爪之外爪下缘深裂,呈指状或齿状。
体长1cm。成虫中型,一般为椭圆形,身体呈黑色;大颚强壮,上唇暴露。复眼较大,突出。中足和后足基节连接;后足胫节具有2个不同长度的刺。前足胫节的外侧则缘具有3个齿,腿较短且强壮,鞘翅无条纹或瘤点,后翅较发育。
②习性
多以动物尸体为食,有趋光性。多栖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③分布
驼金龟科是鳃角类中一个小类群。多栖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全球成员近180种,我国没有长期专门研究此科的专家,有章有为曾经发表过海南一个新种,和Li J.K.在研究此科,目前已记录1属10种。代表属暗驼金龟属Phaeochrous。
④微缺暗驼金龟
微缺暗驼金龟(学名:Phaeochrous emarginatus),是驼金龟科节肢动物,分布于湖北,湖南,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西藏
体长7.5—9.9mm,体阔4.4—6mm。体卵圆形,背面深褐至黑褐,周缘及腹面栗褐色。唇基梯形,前缘宽浅凹,上唇横条形与唇基联成一片。前胸背板短阔,两侧敞出,中央隆拱。小盾片舌尖形。鞘翅有清楚成列刻点沟,4,8,12沟间带明显较高较宽。前足胫节外缘前段有3大齿,余有小齿10—18枚。雄虫前足爪之外爪下缘深裂,雄虫阳基侧突。
(6)拟锹甲科
拟锹甲科(学名:Sinodendridae),鞘翅目下的一科。
①分类学
对于拟锹甲的分类系统地位,学者们认识有甚大差异,或立为科,或归于锹甲科而立为亚科或族或属。但拟锹甲触角直形,鳃片部不能缩合而只能微微卷拢,下唇颏不发达,不能盖住唇舌及下颚,两性上颚均细小等特征表现为黑蜣与锹甲之过渡类型。故保持拟锹甲的科级阶元地位,有其系统意义和实用意义。
②形态
拟锹甲体型中等,长圆筒形,下颚及下唇舌裸露,不为颏所覆盖,上颚无可动的小齿。触角直形,不能收缩与并合,10节,鳃片部3节组成。小盾片发达。鞘翅长大,后端可盖住臀板。各足跗端有成对简单的爪。
③生物学
幼虫生息于朽木之中,成虫、幼虫皆腐食性。
④分布
拟锹甲科仅记录有1属4种,是鳃角类中最小的科级类群。它们虽然个体甚少,但广布于古北、新北两大动物地理区。我国于1986年首次记录拟锹甲的分布,筒圆拟锹甲Sinodendron cylindricum (Linnaeus, 1735)分布于我国新疆(阿勒泰),国外则广布于西伯利亚、中亚西亚、高加索、欧洲及北美。1994年捷克人Krài又发表了采自我国云南省哈巴山的一新种云南拟锹甲Sinodendron yunnanensis Krài;另外2种为Sinodendron persicum Ritter和Sinodendron rugosum Mannerheim。
(7)蜉金龟科
蜉金龟科(学名:Aphodiidae),全球已记载近1500种,我国的记录约100种。
①特性
体型小到中等,以小型者居多,体常略呈半圆筒形。体多呈褐色至黑色,也有赤褐或淡黄褐等色,鞘翅颜色变化较多,有斑点或与其余体部异色。头前口式,唇基十分发达,与发达的刺突联成半圆形骨片。触角9节,鳃角部3节组成。前胸背板盖住中胸后侧片。小盾片发达。鞘翅多有刻点沟或纵沟线,臀板不外露。腹板可见6个腹板。足粗壮,前足胫节外缘多有3齿,中足、后足胫节均有端距2枚,各足有成对简单的爪。
②生物学
生活在兽粪中尸体上也有发现。依据其在尸体上出现的时间和具体的种类,用来进行死亡时间和死亡地点的推断。
③分类及分布
蜉金龟是鳃角类中之较大类群。全球已记载近1500种,我国的记录约100种。蜉金龟属Aphodius为代表属,所包含的种类占蜉金龟科的六成。
(8)绒毛金龟科
绒毛金龟科(学名:Glaphyridae),是鳃角类中的一个小科,分布于甘肃、山西,种类不多。成虫危害植物的花器,如长角绒毛金龟。
①特征
体较狭长、多毛,多有金属光泽。头面、前胸背板无突起。触角10节,鳃片部3节光裸少毛。头前口式,唇基基部多少狭于额,上唇、上颚发达外露,背面可见。前胸背板狭于翅基。小盾片舌形。鞘翅狭长,有纵肋2-3条或缺如。臀板多少外露,腹部可见6个腹板。体腹面密被具毛刻点。足较细长,爪成对简单。
②分布
中国的甘肃省和山西省。
③长角绒毛金龟
长角绒毛金龟,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Coleoptera 金龟总科 Scarabaeoidea 绒毛金龟科 Glaphyridae。
a.形态特征
体长12mm左右,身体狭长,带有铜绿色金属光泽,全身密被绒毛;触角10节,鳃片部分3节;鞘翅狭长;足细长,爪成对简单。春天出现在林间山路旁。
成虫危害植物的花器。
触角10节,鳃片部3节光裸少毛。头前口式,唇基基部多少狭于额,上唇、上颚发达外露,背面可见。前胸背板狭于翅基。小盾片舌形。臀板多少外露,腹部可见6个腹板。体腹面密被具毛刻点。足较细长,爪成对简单。
b.分布
重庆、四川等地。
(9)斑金龟科
斑金龟科(学名:Trichiidae),鞘翅目下的一科。
①形态学
体形较短宽,结构松散,有些酷似步行虫。中胸后恻片背面观不太明显,通常体表具有斑点或绒斑。唇基狭长或近似方形,前缘或多或少具中凹,有时向上翘。复眼大而突出,触角10节,鳃片部3节组成,雄虫触角棒部较长大。前胸背板面圆隆较高或中央具纵沟,多数后角较明显,有时消失。小盾片通常短小,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鞘翅短宽,肩后外缘通常不弯曲。中胸腹突多数不突出。足通常细长,两个中足基节较接近;前足胫节外缘有1-3齿,有些种类中足胫节弯曲;跗节多数较细长,跗节均5节;爪大而弯曲。
②生物学
1年1代,成虫昼出夜伏,通常上午10点以后活动于海拔较高的地带,重要为害农作物、果树、林木等植物的花和嫩枝芽。幼虫通常栖息在朽木和枯枝落叶下,不危害农作物。
③分类学
斑金龟科是鳃角类中一个小科,全球已记有200余种,我国记录近30种。早期某些学者如:Arrow (1910) 等将本科归在花金龟科Cetoniidae 的族或属内。本科可分2个族斑金龟族 Trichiini、臭斑金龟族Osmodermini。
(10)绿绒斑金龟
绿绒斑金龟(学名:Trichius bowringi),属于鞘翅目、斑金龟科,分布于湖南(湘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体长13.5—16.8mm,宽6.8—9mm。体型中等,体上除唇基前部和臀板外无光泽,颜色为深绿色,有时头部和前胸背板微泛铜红色;体下和足黑色光亮,前胸背板中部两侧各有1个圆形毛簇,每鞘翅各有4-5个黄褐色大斑。唇基宽大,前缘微向上翘,中凹近钝角形,两侧边框平行;背面密布纵向皱纹和黄色短茸毛。前胸背板稍横向,中部最宽,前后收狭,后角强烈下倾,后缘呈弧形;背面密布皱纹,遍布黄色短茸毛,中部两侧各有1个由浅黄色长茸毛组成的圆形毛簇。小盾片甚短宽,末端钝,密布粗大皱纹。鞘翅前宽后窄,外缘圆弧形,每翅有4-5个褐黄色大斑:1个接近小盾片,2个在1/3处横排,内侧的1个有时和前1个相连接弯成直角形,2个在2/3处横排。雄体臀板较长大,向后很突出,前臀板外露;雌体臀板短宽,后部中央凸出,具有倒八字形隆脊,密布皱纹,前部密被浅黄色卧式茸毛。后胸腹板和腹部匀布甚密粗大皱纹和浅黄色绒毛:雌体腹部末节中央有1大凹切。足较细长,前足胫节雄体外缘仅前端1齿,雌体外缘具2齿;后足跗节长于前2对跗节,每跗末端具2个弯曲大爪。
(11)胖金龟科
胖金龟科(学名:Valgidae)是金龟总科中较小的一科。成虫主要危害果树、林木等植物的花和嫩枝芽。
①分类
以前它们曾被归入花金龟科中作属或族,依据是其唇基基部内弯,至背面可察见触角基部,中胸后侧片外露,有时俯视可见,这些是归属花金龟的特征。
②形态特征
其身躯,尤其是其中胸后胸与腹部十分厚实臃肿,给人以"大腹便便"之感。故名之为“胖金龟”。
今据胖金龟鞘翅缘折于基部不内弯,前胸背板明显狭于翅基,背面常有2道半长或全长纵脊,有些属种尚另有2道纵脊位于二外侧,此外多有若干对称的凹坑;后翅翅脉简化,前臀板外露,末一对气门显露甚至向后突伸;中足基节相隔而生,腹部末腹板较大,有些种类雌体臀板末端向后延伸成长强刺突,末腹板特别长大诸特征而建立为科级单元。
胖金龟多为小型甲虫,体型中等者甚少。触角10节,鳃片部3节组成。小盾片多为细长三角形。足正常,股节、胫节常很壮实,前足胫节外缘3-7齿。跗节5节,后足跗节第1跗分节明显长于第2节,爪成对简单。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