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高度互联的社会中,人类欲望的形成机制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我们常将“渴望”视为一种自发的内在动力,但事实上,欲望往往是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与他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关系。这一现象的核心,便是法国哲学家勒内·基拉尔(René Girard)提出的“模仿欲望”(Mimetic Desire)理论——它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的真相:我们的欲望并非源于自我,而是通过模仿他人塑造的。从选择职业到追求爱情,从生活方式到价值认同,我们无意识中被他人的选择所牵引,甚至陷入竞争的泥潭。
受到基拉尔启发,《模仿欲望》作者Luke Burgis柏柳康,在其书中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模仿模型(模仿的对象)对人们行为的深远影响。他指出,模仿的对象既可能是身边的同事、家人,也可能是遥不可及的名人偶像。这些“模型”不仅定义了我们的偏好与抱负,甚至悄然重构了个体的身份认同。然而,模仿如同一把双刃剑:积极的模仿能够激发成长与创造力——例如导师制中价值观的传承,或艺术家群体间的相互启迪;而消极的模仿则催生盲目竞争与自我迷失,使人们沦为外部期待的囚徒。当社会过度推崇“稀缺性叙事”——无论是职场晋升还是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度,欲望的模仿性会被进一步放大,导致个体陷入倦怠与空虚的循环。
更值得警惕的是“模型崩溃”的风险:当人们依赖的模仿对象崩塌(如偶像失格或失信等),原有的欲望体系可能瞬间瓦解,引发人们存在意义的危机。对此,柏柳康提出了“厚欲望”与“薄欲望”的区分:前者根植于个人价值观与长期承诺,后者则浮于社会认可与即时满足。这种区分不仅关乎个体的幸福感,更指向一个根本问题——我们究竟是在追求他人定义的“成功”,还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叙事?
近日Edu指南与柏柳康聊了聊上述议题,以下是书面专访全文:
模仿模型如何影响人们的欲望?
Edu指南:什么是“模仿模型”,它们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欲望的?
柏柳康:模仿模型是关于我们在形成欲望时所关注的人或群体的。人类的欲望不是孤立产生的,而是通过他人来调节的。我们很少想要纯粹基于内在品质的东西;我们想要它们,是因为其他人,无论是明示还是暗示,都在吸引我们。有些模型(可以模仿的对象)离我们很近——同龄人、同事、家人,而另一些则更遥远,比如名人或历史人物。这些模型塑造了我们的偏好、抱负,甚至我们的身份感,往往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
Edu指南:你在书中提到欲望往往是由对稀缺的感知所塑造的。这种感知是如何影响模仿欲望的,它在推动竞争中起着什么作用?
柏柳康:稀缺加剧了模仿欲望,因为它引入了竞争。如果两个人渴望同样的稀缺资源——无论是工作、社会地位,甚至是关注——他们的欲望就会升级并相互强化。对稀缺性的感知可以是真实的(供应有限),也可以是人为的(通过排他性或声望制造的稀缺性)。这种动态加剧了竞争,导致冲突、怨恨,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导致自毁行为。
但我们认为稀缺的许多东西——成功、意义、成就,并不是真正的零和游戏。学会超越模仿的竞争,使我们能够追求与竞争无关的欲望,而更多地追求真正的满足感。
Edu指南:你提到的“积极模仿”,与消极模仿有何不同?
柏柳康:消极的模仿会导致竞争、怨恨和个性的丧失。这就是当人们陷入模仿的竞争循环——没有意识到他们是由外部力量,而不是内在动机驱动时会发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积极的模仿引导模仿走向成长、美德和人类繁荣。
积极模仿的一个明显例子是导师制。一个伟大的导师不仅会传授技能,还会激发被指导者的愿景和价值观发生更深层次的转变。另一个例子是,强大的社区可以通过培养非零和的共同愿望来提升个人——想想一群艺术家,他们互相推动,追求更大的创造力,而不是争夺地位。
Edu指南:模仿欲望,如何塑造我们对待爱情和人际关系的方式?
柏柳康:模仿欲望在爱情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许多人不仅仅是自发地坠入爱河,他们爱上一个人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个人在别人眼中是可取的。浪漫的竞争往往会增强吸引力:一个人在进入一段关系的那一刻可能会变得更受欢迎,因为他们现在是受欢迎的典范。
模仿的力量也会扭曲关系,导致人们为了认可而追求爱情,而不是真正的联系。关键是要发展基于强烈欲望的关系——真正的相互承诺和理解,而不是由外部比较塑造的关系。
Edu指南:模仿欲望为什么会导致倦怠,尤其是在高压环境中?
柏柳康:倦怠往往源于工作场所的模仿压力。当人们内化同事、竞争对手的欲望或更广泛的文化期望时,他们最终会在可能与自己价值观不符的条件下追求成功。这造成了一个令人精疲力竭的比较和过度劳累的循环。
高压环境,例如金融、学术、科技初创公司,往往鼓励模仿竞争,人们将自己推向极限,不是因为他们真正想要他们所追求的,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困在了一个无法逃脱的游戏中。解决方案是练习模仿辨别:认识到哪些欲望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哪些是社会强加的。
模型崩溃之后:失去模仿对象的后果是什么
Edu指南:书中提到“生活方式模仿”现象,模仿欲望如何导致生活方式的复制,这有什么社会影响?
柏柳康:模仿欲望助长了生活方式的模仿,在这种模仿中,人们不仅采用个人欲望,而且采用基于他们钦佩的模式的整个生活方式。社交媒体放大了这种影响——人们策划他们生活的理想化版本,而其他人模仿他们,导致消费主义、地位追求甚至地理集群的循环。例如人们搬到一个时尚的城市,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同龄人这样做。
其社会影响是深远的。当人们过度专注于某些职业、投资或趋势时,它会导致顺从、个性丧失,甚至经济泡沫。在更深层次上,它可以让人们觉得他们过着别人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的生活。
Edu指南:“模型崩溃”的概念这是如何发生的,失去模仿对象的后果是什么?
柏柳康:当一个人失去了他们所渴望的指导人物或理想时,就会发生模型崩溃——无论是由于幻灭、背叛,还是模型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这可能会严重破坏稳定。当一个学生对老师失去信心时,当一个政治人物的失宠让他们的追随者迷失方向时,或者当一个个人导师的失败让他们的整个愿景受到质疑时,我们就会看到这一点。
随着人们争相用新的(通常更糟糕的)模型填补空白,模型崩溃的后果从存在混乱到破坏性行为不等。韧性的关键在于使一个人的模型多样化,并将自己植根于不完全依赖于外部验证的欲望中。
厚欲望与薄欲望:在竞争幻象中寻找生命的锚点
Edu指南:“厚欲望”和“薄欲望”的区别是什么?它们如何帮助人们做出更充实的生活选择?
柏柳康:“薄欲望”,稀薄的欲望是肤浅的、短暂的,而且往往以最糟糕的方式模仿——它们是对地位、社会认可或时尚目标的渴望,这些欲望并不深深植根于一个人的真实自我。另一方面,“厚欲望”,强烈的欲望深深植根于一个人的价值观、身份和长期承诺中。他们需要时间来培养,不太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
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人们避免浪费数年时间,追求最终会让他们空虚的目标。有人可能认为他们想成为一名律师,是因为声望和经济激励(微弱的欲望),后来才意识到真正驱使他们的是倡导正义(强烈的欲望)。识别和培养强烈的欲望会带来更充实的生活。
Edu指南:你提到培养强烈的目标感,可以抵消有害的模仿欲望。人们如何开始发现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柏柳康:发现目标始于识别和培养强烈的欲望。这需要从看似有声望或可取的社会潮流中退一步,关注真正带来持久满足感的东西。
写日记、深入反思和花时间与那些有强烈欲望(而不是稀薄欲望)的人相处等做法是有帮助的。一个强大的方法是尝试做减法:当你去掉外部期望时会发生什么?什么对你来说仍然重要?目标不是我们只是“发现”的东西,而是我们通过有纪律地追求真正有意义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建立起来的东西。
Edu指南:我们应该如何练习辨别,学会区分自己真实的欲望和模仿的欲望?
柏柳康:模仿辨别是将强加给我们的欲望与内心产生的欲望分开的能力。开发它可以思考:当欲望突然出现时,问:“这是从哪里来的?谁会为我建立了模仿的对象? 同时可以通过从社交媒体、工作环境或施加强烈模仿压力的社交圈中,抽出时间,有助于揭示这些影响消退时剩下的东西。审视长期满足感也会有帮助,模仿欲望往往会导致快速产生瞬时的满足,但同时伴随长期的空虚。真正的欲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丰富。寻求与导师和传统为伍,培养深刻的反思,而不是冲动的模仿。最终,我们的目标不是消除模仿,而是要善加利用,使我们的欲望与我们真正被召唤过的生活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