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博物
某宝随便一搜,波士顿龙虾一只一斤的两百多,一只八斤的两千多
但我告诉你,波士顿龙虾曾经是给囚犯和穷人吃的。
还有犯人因此抗议:“天天龙虾,伙食太差!”
这是为啥?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关于“虾”的那些事儿。
01
到底啥是虾?
在日本文化中,虾被称为“海老”。
因为虾生有细长的触须,躯体微微弯曲,恰似一位在海洋中悠然漫步的老者。
然而,可别被这个“老”字误导,这些“海洋老者”非但没有老态龙钟的疲态,反而活力十足,凭借着庞大的“七大家族”群体,成为地球水生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不过从科学角度来看,“虾”其实并没有一个精准且统一的定义。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虾,在生物学分类上隶属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
在十足目这个大家族里,除去螃蟹和寄居蟹,还有好几个不同的类群,它们都长着大众认知里“虾”的模样。
但这些类群之间的生物学特征差异较大,以至于科学家们都难以总结出能涵盖所有类群的共性特征。
我们只能从中选出七个最“虾”的家族。
02
螯虾下目,有钳任性
螯虾下目腹肢退化,步足强健,擅长爬行。
其前三对步足特化为螯状,首对更是演化出巨大钳子。
这类虾大多栖息于淡水,仅有少数种类生活在海洋。
近十余年风靡夜市的“小龙虾”,正是淡水螯虾的典型代表。
现在正是小龙虾上市的季节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原产于美洲。
20世纪20年代,它作为牛蛙饲料被引入日本,三四十年代进入中国。
凭借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小龙虾如今已在我国南方广泛分布,被列为知名入侵生物。
而高档食材波士顿龙虾,中文正式名称为美洲螯龙虾,隶属于海螯虾科螯龙虾属。
这种巨型海虾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超20公斤,主要栖息于北美洲东海岸的冰冷海域。
有趣的是,它虽因从波士顿出口而得名,但其产地核心其实是美国缅因州。
波士顿龙虾
西方殖民者初抵北美洲时,波士顿龙虾数量惊人,常被海浪大批推上岸,因此价格低廉,沦为囚犯与穷人的主食。
据传曾有犯人抗议:“顿顿龙虾,狗都不吃!”
这在当代人眼中堪称“凡尔赛”,但事实上,波士顿龙虾肉质普通、风味寡淡,长期食用确实难以带来味觉满足。
相比之下,挪威海螯虾体型虽比克氏原螯虾更小巧,却身价不菲,是法式大餐中的经典食材,备受饕客青睐。
03
无螯下目,羞涩的大块头
螯虾下目的物种虽常被冠以“xx龙虾”之名,实则大多与真正的龙虾并无关联。
生物学意义上的龙虾,专指无螯下目龙虾科的成员。
这类龙虾与螯虾有着显著差异——它们全身无钳状附肢,却生有两根格外粗壮的触角。
其外壳坚硬带刺,体型硕大,本应在海底“横行无忌”,但龙虾生性极为谨慎,整日藏身于珊瑚丛、礁石缝隙之中,即便离洞活动也不敢远离巢穴。
当遭遇威胁时,龙虾仅能通过摩擦第二触角的响器,发出“吱吱”声响,随即匆忙退回洞穴,或许连龙虾自己都深知这样的防御手段作用不大。
锦绣龙虾
无螯下目还有蝉虾和扇虾这两类特殊成员,它们体型扁平,仿佛被重踩过一般。
与龙虾科粗壮的第二对触角不同,蝉虾和扇虾的触角变得又圆又扁,它们被形象地称为“拖鞋虾”或“虾蛄排” 。
拖鞋虾
扇虾偏爱泥沙质海底,一旦遭遇危险,便迅速钻入沙中隐匿身形;蝉虾则藏身于珊瑚礁的缝隙之间,借复杂地形躲避天敌。
在市场上,这两种虾因外形奇特,常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其实作为与龙虾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它们的肉质与龙虾极为相似。
对于想一尝龙虾风味却囊中羞涩的食客而言,蝉虾和扇虾堪称绝佳替代。
04
真虾下目,两螯三指,腹背突弯
真虾下目是节肢动物门中的庞大类群,超过2500个物种。
这类虾的形态特征鲜明:前两对步足特化为螯状,后三对呈指状;腹部中段向上隆起,轮廓独特。
其生态适应性极强,咸淡水环境均能生存,作为杂食性生物,无论是小型水生动物、植物,还是有机碎屑,都是它们的食物来源。
真虾体型差异显著,多数为小型虾类,例如中国各地溪流中常见的“黑壳虾”(多为锯齿新米虾等),常被制成酥脆的干炸小河虾。
不过,该下目也不乏巨无霸级别的存在——达凯氏沼虾(罗氏沼虾)。
这种虾隶属长臂虾科沼虾属,体长可达三四十厘米,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其第二对足演化成醒目的蔚蓝色长钳,长度甚至超越虾身。
虾臂比虾身长
在真虾下目家族中,不少成员跨界成为热门宠物。
以锯齿新米虾为例,这种曾只作为烹饪食材、被制成干炸小河虾的普通虾类,因人们偶然发现红色个体,并通过选育培育出“樱花虾”。
自此开启选育热潮,如今已衍生出“黄金米虾”“香吉士”“蓝丝绒虾”等色彩斑斓的品种。
同属长臂虾科的广东米虾也经改良,诞生出颇具人气的“黑金刚”。
黑金刚虾:又是一个没法拍彩色照片的
蓝丝绒虾
除此之外,宠物市场的苏拉威西虾、水晶虾、网球虾、清洁虾、机械虾……都是真虾下目的。
它们躲开了餐桌,被人类小心翼翼地伺候着,相比只能做成美食进腹的同类,也勉强算“投对了胎”。
德班活额虾是海水观赏缸里常见的美虾,爬起来一顿一顿的,机械感十足,在水族圈又叫“机械虾”。
05
猬虾下目,海中刺猬,偕老同穴
在这个大家族里,有猬虾和俪虾两科,这两个科的虾类均为海生。
它们的前三对步足呈螯状,后两对则是指状形态。
与其他虾类略有不同的是,它们强大的螯肢为第三对。
猬虾科主要栖息于西太平洋的热带珊瑚礁区域。
它们的外表布满小刺,看起来就像一只海中刺猬。
其一对大螯外形十分霸气,却因不够灵活,只能向前伸展,在实际战斗中发挥不了太大作用。
猬虾常常会站在显眼的岩石上,一边舞动着白色的长须,一边轻轻摇摆身体,以此吸引鱼类靠近。
当鱼游过来后,猬虾便会为它们清洁身体,以鱼身上的寄生虫为食。
虾界“刺猬”
俪虾更愿意宅着。它是生活在太平洋的小型虾,体长只有一两厘米。俪虾的一生,和一种名叫“偕老同穴”的海绵息息相关。
偕老同穴固定在深海海底,中间是空的,体壁满是网眼,仿佛是玻璃丝编织成的筒子。
俪虾幼年时,成对钻进偕老同穴的内部,定居下来。
阿氏偕老同穴海绵:俪虾的不动产
这里既安全,海水还会带来食物。
等俪虾长大后,便再也没法钻出来,最终双双老死在海绵里。
日本人觉得这种虾象征白头到老,会把它连同偕老同穴海绵送给新婚夫妇。
但有人也觉得这样挺惨的,两只虾每天大眼瞪小眼的,一辈子没出去“旅游”过。
06
鞘虾下目,远古遗珠
鞘虾又称为深海盲龙虾,人们发现过不少它们的化石,不过现生种类已知只有40多种,栖息在深海,很多习性至今不为人知。
07
对虾总科,三螯两指,称霸餐桌
对虾体型比较大,过去北方市场上,常一对一对地卖,因此得名。
它们的五对步足中,前三对均为小螯,后两对指状。
额头上向前伸出一把剑形薄片,边缘常长有锯齿,称为“额剑”。
额剑上的锯齿排布,是重要的分类依据。
对虾类一般在海底走来走去,吃底栖无脊椎动物。
但游泳也挺像样,可以说是一边走一边游。
前面的腿走,后面的腿游
我们吃的海虾,基本全是对虾总科的。
什么?你问基围虾?那是好几种中型对虾的统称。
08
樱虾总科,个小肉少,鲜掉眉毛
樱虾都是小型虾,1~5厘米长,额剑退化甚至消失。
在水中半游半漂,只有少数底栖生活,以浮游生物为食。
分为樱虾科和莹虾科。
樱虾科有一个著名物种,就叫“樱虾”,是一种只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小部分海域分布的小虾,2~4厘米长,粉粉嫩嫩,还有红点点缀,就像是水中盛开的樱花,故而得名。
取对了名就“仙”起来了
樱虾是日本的名贵物产,传统是晒成樱虾干。
日本渔民会在路面铺上渔网,再将新鲜樱虾平铺其上晾晒,场面壮观。
现在由于物流保鲜发达,也会直接生吃,放在军舰卷寿司上,看着就馋人。
正在晾晒中的樱虾
樱虾科的另一位成员中国毛虾,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虾米皮”就是它做的。
它的个头和樱虾差不多,我国南北沿海都有,特别是渤海产量巨大。中国毛虾个太小,肉太少,要么晒成虾皮,要么捣碎撒盐后发酵,制成虾酱。
好了,到这里地球上绝大部分的虾都介绍完了,那么你最喜欢吃哪种虾?
给大伙儿分享分享,馋死大家
▼今日推荐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