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清诗时代和现代贴近,所以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淘洗,自然给人感觉是比不上唐诗了。但其实,清诗也一样有精华和经典。
01
《和银沆幕夜四绝》
清·贝青乔
狼烽吹焰落江寒,检点征衣血未乾。
警枕频番常跃起,梦提长剑斩楼兰。
每个人都有英雄梦,尤其是在国家处在危难之时!
当战火燃起,山河破碎,那些曾默默无闻的身影便会在时代的洪流中挺立。英雄梦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深植于每个人心中的火种,只待一阵风来,便能燎原。
历史告诉人们,英雄不必身披铠甲、手持利剑。他们可能是田间劳作的农夫,放下锄头扛起钢枪;可能是学堂里的书生,以笔墨为刀枪唤醒麻木的灵魂;甚至可能是街巷中的孩童,用稚嫩的肩膀传递情报与希望。
英雄的姿态千千万万,但内核始终如一——在危难之际,选择挺身而出。
这种选择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代价。英雄的光环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的决绝,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
但正是这样的选择,让平凡的生命有了重量。就像暗夜中的萤火,纵然微弱,汇聚成河时却能照亮整片天空。
而今,和平年代的英雄梦并未消失,只是化作了另一种坚守。有人扎根边陲,用青春丈量国土;有人潜入深海,为科研甘耐寂寞;更有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将责任做到极致。英雄主义从未褪色,它只是随着时代悄然转型,成为推动社会向前的无声力量。
或许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会经历烽火岁月,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当不公发生时敢于发声,当他人跌倒时伸手搀扶,在生活的琐碎中保持初心。
英雄梦的真谛,从来不是被万人敬仰,而是在命运的关键处,活出生命的挺拔姿态。
02
清朝诗人贝青乔,也在国难来临之际,不单用实际行动,更用一首《和银沆幕夜四绝》诗记录下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狼燃烧时的烽火所吹出的火焰映照着寒冷的江面,检查整理身上的征衣,血迹还未干。
警枕频繁地让人从睡梦中惊起,在梦中还想着提起长剑去斩杀楼兰的敌人。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贝青乔投效奕经军幕,参加浙东抗英斗争,曾潜入敌占之宁波刺探军情,并亲临战阵。
军幕结束时,他援引《大清会典》求为功贡生。因此世亦称他为“贝明经”。
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他一生科场不利,只得过着幕客生活。更是目睹清朝军政腐败和侵略者的残暴,写下了许多的爱国纪事诗,并附加注释,汇为《咄咄吟》二卷。
这首诗也是他的代表作,“警枕频番常跃起,梦提长剑斩楼兰。”成为了很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03
清朝中后期,对于出身低微的读书人来说,可谓生不逢时。内忧外患,让很多人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贝青乔出身寒门,却自幼聪颖过人,七岁便能背诵《论语》,十岁通晓《春秋》。然而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他的才华如同明珠蒙尘,始终得不到施展的机会。道光年间,他三次赴京赶考,却因没有银钱打点考官,次次名落孙山。
最令人唏嘘的是第三次落第后,他在京郊偶遇一位同乡举子。那人见他衣衫褴褛却仍手不释卷,便邀他同饮。酒过三巡,同乡掏出一封家书,竟是其父花重金为他买通考官的凭证。贝青乔闻言,手中的酒杯"啪"地摔得粉碎,碎瓷片深深扎进掌心竟浑然不觉。鲜血顺着指缝滴落在考篮里的《四书章句集注》上,将"格物致知"四个字染得猩红刺目。
鸦片战争爆发后,年近四十的贝青乔毅然投笔从戎。在吴淞炮台,他亲眼目睹提督陈化成浴血奋战至死的壮烈场景。那天江雾弥漫,英舰的炮火将晨曦染成血色,老将军的白发在硝烟中格外醒目。贝青乔含着泪将这一幕写成《吴淞老将行》,诗中"白骨犹衔精卫恨,碧血长染杜鹃红"之句,后来竟被朝廷以"怨望"之罪查禁。
晚年他在杭州崇文书院执教,总爱在腊梅树下给学子们讲《离骚》。某个雪夜,学生们发现先生对着残灯将平生诗稿一页页焚毁,跳动的火苗映着他脸上的皱纹,像极了地图上蜿蜒的万里海疆。
翌日清晨,七十三岁的贝青乔在梅香中阖然长逝,枕边放着半阙未完成的《金缕曲》,墨迹未干处写着:"叹书生,空有凌云笔,难补金瓯缺。"
04
贝青乔这首《和银沆幕夜四绝》凌云诗,道尽壮志,人生抱负哪能容易实现。
银枪铁马踏霜行,剑气如虹破晓星。
壮志未酬身已倦,孤灯照影到天明。
世人常道功名易,谁见英雄鬓雪生?
纵使青云终可上,风烟万里亦难平。
江湖夜雨十年梦,铁甲冰河百战声。
莫问封侯多少事,一蓑烟雨任平生。
且将诗酒酬岁月,不向人间计枯荣。
若使初心终不改,青山何处不峥嵘?
醉里挑灯看剑时,犹闻边角动秋城。
当年意气今何在?唯有寒蛩伴客鸣。
世事如棋局局新,浮沉何必叹伶仃。
胸中块垒浇难尽,且向沧浪濯我缨。
君不见,黄河之水自天倾,奔流到海未停声。
男儿立志须如此,莫待白头空拊膺。
君不见,南山老松经霜雪,千年犹带旧时青。
若把浮名轻掷却,乾坤何处不蓬瀛?
笑指沙场残月冷,风卷旌旗似旧盟。
从来豪杰多寂寞,且共江涛唱晚晴。
壮哉!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