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源东乡、曹宅镇、澧浦镇、岭下镇等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布。

源东乡规划中明确: 构建“一心、两轴、三区”的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总体格局。三区中的一区为 水库涵养区,以洞源水库开发形成的水库涵养区。


上图中蓝色区域为水域,应该就是规划中的洞源水库扩建。面积很大。

曹宅镇的规划明确: 全面提升串联曹宅及金义新区各城镇组团的快速交通环线,西延曹塘澧公路,新建联系临金高速曹宅互通。落实货运北线和527国道线位,与曹塘澧公路、金义快速路形成4条“井”型公路框架,在相交处规划转换立交,加强与金华市区以及义乌、兰溪之间的直接联系,强化曹宅对外交通衔接,提高片区之间联系时效性,增强整体集聚辐射能力。

镇域落实上位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升区域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保障落实货运北线、朝皇路、明丽街、白雅线等道路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曹宅镇中学迁建、曹宅中心卫生院迁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镇区南侧新增并优化城镇居住用地布局。加大镇域存量建设用地的挖掘和再利用,盘活闲置的村庄用地资源,保障乡村振兴项目落地。


上图中,已经标注了527国道

澧浦镇规划明确:规划新增杭金丽温福高铁。规划改扩建现状金义东公路,纳入城市快速路体系。规划改扩建315省道(曹塘澧公路),规划广顺街南延至澧浦镇与金义南线、甬金衢上高速公路联通线。


岭下镇规划明确:对外交通规划方面,衔接落实铁路保护范围,包括保留现状金温铁路(高速铁路)、金温货线,规划新增沪昆铁路外绕线;衔接落实高速公路保护范围,包括改扩建现状长深高速(金丽温高速),规划新增甬金衢上高速;设置岭下朱互通于岭下镇;衔接落实国道、快速路。保留现状快速路330国道—温寿线、规划新增国道330国道外迁线。

城镇道路体系规划方面,整体形成“一横三纵”的城镇道路格局。“一横”即松溪路;“两纵”即曹塘澧公路连接线、釜阳街、三釜街。

源东乡





《金华市金义新区(金东区)源东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获金华市人民政府(金政函〔2025〕16号)批准,现将主要内容予以公布。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规划范围包括源东乡域和集镇区两个层次。乡域规划范围为源东乡行政辖区内的陆域空间,总面积46.80平方千米。集镇区范围包括乡政府驻地的建成区,涉及山下施村,面积36.02公顷。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目标定位与空间策略

1.总体定位

全面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源东乡特征特色,确定源东乡发展定位为:“光南故里,桃源小镇”; 依托优美的自然山水,以生态旅游、特色农业为主导,打造集文、教、农、养、居为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特色农业发展新高地,金华全域生态旅游目的地。

2.规划目标

至2025 年,源东乡聚力创建省级特色农业产业平台,坚持”农业+旅游”发展战略,打响桃产业品牌,初步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生态、名人、古村落以及农旅融合等方面独特优势,将光南文化与农产品、旅游场所结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游,打造金义新后花园及浙中乡村旅游目的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落实各类市政设施、安全防灾设施等建设,提高乡镇整体服务水平,使源东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总体形成具有新区辨识度的共同富裕山区样板。 至2035年,农文旅深度融合,服务配套进一步提升,全面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及全域旅游大景区;城镇空间集约高效,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宜居宜业宜游的浙江省级特色农文旅强镇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到2050年,全面形成更高品质、更宜居宜游、更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高水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时代美丽山水小镇。

3.国土空间控制线

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和划定的“三条基本控制线”。

源东乡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1.31公顷(769.64亩),零散分布于乡域中部。

永久基本农田面积32.20公顷(483.00亩),零散分布于乡域中部。

生态保护红线:源东乡无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开发边界面积21.35公顷,主要位于山下施村。

落实上位规划对于乡村空间发展要求,充分保障乡村地区农民建房、公共服务设施、一二三产融合产业等建设发展诉求,避让优质耕地、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不宜建设的区域,边界外以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村庄用地规模为基础,划定村庄建设边界。

4.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优化全域农业、生态、建设空间,构建“一心、两轴、三区”的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总体格局。

一心:以源东乡集镇形成的城镇综合服务中心。

两轴:产业共富轴,依托长跃线等主要道路形成的串联乡域东西方向两侧大片农业与桃花源景区等休闲旅游点形成的产业共富轴。对外发展轴,依托规划527国道联系兰溪方向形成的对外发展轴。 三区:特色农业区,金东区水果花卉农业科技园主导片区,以特色水果、精品花卉苗木、“农光互补”板下种植(黄精、食用菌等)为主导产业为主。生态旅游区,依托桃花源景区、双尖山、光南故里东叶村和长塘徐古村落形成的生态旅游精品片区。水库涵养区,以洞源水库开发形成的水库涵养区。

5.镇村体系规划

规划“集镇—中心村—一般村”三级镇村体系。集镇涉及山下施村。规划1个中心村,12个一般村。

6.用途分区规划

深化落实上位总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区、农田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其他保护利用区共六类一级用途分区。其中,城镇发展区进一步细分为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商务区、绿地休闲区、工业发展区共五类二级用途分区;乡村发展区细分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林业发展区、农田整备区共四类二级用途分区;其他保护利用区细分为区域基础设施集中区、特殊用地集中区共二类二级用途分区。规划明确各类用途分区的范围边界、面积,实施国土用途管制。

三、用地布局规划

1.农业空间布局

以第三次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依托乡域中部地区农用地,集中提升中低产田粮食产能,通过完善农田水利、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同时对中北部平原的林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和整治提升,将立地条件较好的部分宜耕后备资源开发为耕地,实现耕地集中连片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2.生态空间布局

统筹山水林田草等自然资源,北部生态保育区重点保护太阳岭千亩竹林等生态屏障;南部通过孝顺溪、芗溪等Ⅲ类水质河道治理,建设生态缓冲带。沿塘源线、源鞋线打造两条生态景观带,串联沿线景区村落,形成"春赏花、夏采果、秋观叶、冬养生"的全季生态景观体系。通过"河长制"长效管护,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

3.建设空间布局

乡域落实上位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升区域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保障落实527国道等道路建设项目;有序推进仙佛诗歌共富带建设项目,加大乡域存量建设用地的挖掘和再利用,盘活闲置的村庄用地资源,保障乡村振兴项目落地。

四、支撑体系与安全保障

1.综合交通规划

规划落实乡域“一横三纵”的对外交通格局,其中“一横”为塘源线东段接横一路,“三纵”分别为新增527国道、塘源线和源鞋线。

镇区范围内规划形成“两横四纵、内外联通” 的城镇道路格局。

两横:以华峰路、塘源线东段连接横一路为源东乡集镇区“两横”交通骨架。

四纵:以府前街西段、环西街、环东街和塘源线南段,作为“四纵”交通骨架。

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在源东乡构建“镇区—村/组”两级生活圈层级。

规划1个集镇镇区生活圈。以集镇区为服务节点,以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为主要职能,配置卫生院、育儿园、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使得居民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

结合镇村体系布局与单元划分,构建村/组生活圈,重点配置一老一小等保障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文化礼堂、室外健身、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基础便民生活服务设施。

3.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结合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落实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卫、水利规划等专项内容。

4.国土空间安全与防灾减灾

结合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建设防洪排涝、水源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农田水利配套等水利基础设施,推动能源供应低碳转型,积极构建低碳化能源体系。加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建设,明确防洪排涝、抗震、消防、人防、防疫等防灾设施标准与措施。

五、历史文化保护与景观风貌塑造

落实上位规划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规划期限内逐批公布的文保单位、文物保护点等。

立足源东乡“山、水、村、田”的乡镇空间风貌底色,构建“群山揽湖,沃田为底;一心聚力、一带引领;组团布局,有机缝合;试点引爆,触媒激活”的风貌提升策略。 六、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

1.详细规划传导

强化规划传导机制。严格落实《金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上位规划确定的各类约束性指标、空间控制线、规划用途分区、用地布局、管控要求等重要内容,按照“功能+格局+指标+控制线+名录”五位一体的方式传导。落实本规划确定的各类约束性指标管理和空间控制线边界管控,全镇共划分5个详细规划编制单元。其中1个城镇单元,4个乡村单元。

2.规划实施保障

依据乡镇级规划数据库建设标准和数据汇交要求,形成乡镇级规划数据库,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作为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基础和依据,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性、约束性、权威性。

明确通则式村庄规划管理规定。在城镇开发边界外、未编制村庄规划的村庄范围内开展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或者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可制定“通则式”村庄规划管理规定,作为规划许可依据。“通则式”村庄规划管理规定应在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应进一步细化落实控制线传导、约束指标、分区准入规划、用地布局引导、规划建设要求等方面内容。

完善规划监督机制。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痕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多途径落实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保障公众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升全社会参与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曹宅镇





《金华市金义新区(金东区)曹宅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获金华市人民政府(金政函〔2025〕16号)批准,现将主要内容予以公布。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规划范围包括曹宅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镇域规划范围为曹宅镇行政辖区内的陆域空间,总面积90.62平方千米,其中,东京村、桥西村、上庄山村、西京村、燕栖村和新明路村为金东区托管,面积7.84平方千米。镇区范围包括建制镇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区,面积5.69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目标定位与空间策略

1.总体定位

全面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曹宅镇特色,确定曹宅镇功能定位为禅韵康养目的地、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盆景艺术之乡、金义新区科创承载地,总体定位为:盆景之乡,禅韵古镇。

2.规划目标

至2025年,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水平明显提升,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现代化品质城镇基本建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至2035年,全域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城镇空间集约高效,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宜居宜业宜游的浙江省级特色文旅强镇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展望至2050年,建成富足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全面建立。形成高品质、城乡融合、宜居共享的国土空间,建设人民满意的宜居城镇。

3. 国土空间控制线

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和划定的“三条基本控制线”。

曹宅镇耕地保有量不低于848.50公顷(12727.50亩),广泛分布于镇域东南部各行政村。

永久基本农田面积754.20公顷(11313.00亩),主要分布于镇域东南部地势平坦区域。

生态保护红线范围660.62公顷,包括金东区大佛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和金东区双龙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分布于镇域西北部。

城镇开发边界面积849.59公顷,主要分布于曹宅集镇区块和金东区托管区块,千人安村、岩后村、东前路村有零星分布。

落实上位规划对于乡村空间发展要求,充分保障乡村地区农民建房、公共服务设施、一二三产融合产业等建设发展诉求,避让优质耕地、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不宜建设的区域,边界外以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村庄用地规模为基础,划定村庄建设边界。

4.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规划构建“一山一湖(依山揽湖)、二轴四区”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山为金华山,背靠金华山,依托大佛寺、金兰古道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金义新区文化旅游后花园。

一湖指金漪湖,南揽金漪湖,依托金漪湖科创智造平台建设,承接科创产业外溢。

两轴为城镇更新发展轴和产业协同发展轴。

城镇更新发展轴,依托金汇路,形成产业、风貌有机更新。产业协同发展轴,依托曹塘澧公路,联动金漪湖、盆景园、大佛寺等产业,形成全域产业大联动。

四区:指生态康养区、农旅休闲区、科创融合区、城镇联动区。

5.镇村体系规划

充分衔接市区总体规划,依据曹宅镇发展基础与发展机遇,引导形成“2+5+38”镇村体系。2是城镇层级共规划2个中心组团,包括曹宅村镇区中心组团和莲塘潘村城镇副中心组团。5是5个中心村,包括莲塘潘村,上目宋村,小黄村村,花厅村,滕家岭村,38是38个一般村。

6.用途分区规划

深化落实上位总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区、农田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其他保护利用区共六类一级用途分区。其中,城镇发展区进一步细分为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商务区、绿地休闲区、工业发展区共五类二级用途分区;乡村发展区细分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林业发展区、农田整备区共四类二级用途分区;其他保护利用区细分为区域基础设施集中区、特殊用地集中区共二类二级用途分区。规划明确各类用途分区的范围边界、面积,实施国土用途管制。

三、用地布局规划

1.农业空间布局

打造特色农业强镇,以优势产业为基础,按照“农业园区景区化、景村一体化、旅游全域化”的要求,高水平推进特色农业强镇建设,加快发展休闲、创意农业,实现“三生”有机融合和“三农”统筹发展。以培育打造“盆景之乡”为目标,以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品质化、精品化为方向,加强盆景良种引进与培育,提升现有盆景产业发展水平。曹宅镇重点打造盆景基地,打造盆景艺术文化园和生产基地。

2.生态空间布局

衔接造林绿化空间划定成果,重点在镇域北部规划新增造林地块,确保规划期间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衔接落实省级以上公益林。传导落实省级公益林面积1384.87公顷。按照《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浙江省公益林管理办法》进行管控。衔接落实水域控制线,包括“芗溪”县级以上河道、东垅水库、麻圳水库等18个小(二)型及以上水库,镇区西坦溪、东坦溪等重要景观河道,严控水域控制线范围周边新增建设用地类型和建筑后退距离。

3.建设空间布局

镇域落实上位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升区域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保障落实货运北线、朝皇路、明丽街、白雅线等道路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曹宅镇中学迁建、曹宅中心卫生院迁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镇区南侧新增并优化城镇居住用地布局。加大镇域存量建设用地的挖掘和再利用,盘活闲置的村庄用地资源,保障乡村振兴项目落地。

四、支撑体系与安全保障

1.综合交通规划

衔接上位规划“一横一纵”高速公路网,落实临金高速和沪昆高速线位,在曹宅镇西侧和中心城区羊尖山单元北侧各规划一个高速出入口,在“高速公路保护范围”内,应全面排查、消除工业企业的不利影响,不宜安排新增居住、商业、工矿、仓储等城镇用地以及农村宅基地。全面提升串联曹宅及金义新区各城镇组团的快速交通环线,西延曹塘澧公路,新建联系临金高速曹宅互通。落实货运北线和527国道线位,与曹塘澧公路、金义快速路形成4条“井”型公路框架,在相交处规划转换立交,加强与金华市区以及义乌、兰溪之间的直接联系,强化曹宅对外交通衔接,提高片区之间联系时效性,增强整体集聚辐射能力。

镇区范围内规划“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城镇道路,其中主干路为金汇路、朝皇路、坦溪路、环镇西路、镇中路、灵源街、明丽街、白雅线。

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在曹宅镇构建“1+N”城乡生活圈体系。

其中“1”指曹宅镇镇区社区生活圈,“N”指曹宅镇乡村社区生活圈。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单元,配套设置公共教育、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社区治理与服务、行政管理、商业服务等便民服务设施。

镇区社区生活圈:配置面向全体城镇居民、内容丰富、规模适宜的各类服务要素,包括文体、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和商业服务等设施。

乡村社区生活圈:依托行政村集中居民点,综合考虑村庄居民交通方式,按照5分钟可达的空间尺度,配置满足就近使用需求的服务要素,临近村庄之间的服务要素需错位配置和共享使用。

3.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结合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落实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卫、水利规划等专项内容。

4.国土空间安全与防灾减灾

结合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建设防洪排涝、水源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农田水利配套等水利基础设施,推动能源供应低碳转型,积极构建低碳化能源体系。加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建设,明确防洪排涝、抗震、消防、人防、防疫等防灾设施标准与措施。

五、历史文化保护与景观风貌塑造

落实上位规划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规划期限内逐批公布的文保单位、文物保护点等。

镇域以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为本底,结合地形地貌、用地空间形态历史文化特色,打造历史文化名镇风貌区、活力新镇风貌区、魅力乡村风貌区、田园景观风貌区、山林景观风貌区五大特色风貌分区。

六、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

1.详细规划传导

强化规划传导机制。严格落实《金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上位规划确定的各类约束性指标、空间控制线、规划用途分区、用地布局、管控要求等重要内容,按照“功能+格局+指标+控制线+名录”五位一体的方式传导。落实本规划确定的各类约束性指标管理和空间控制线边界管控,划分全域覆盖的详细规划编制单元。划定城镇单元1个,乡村单元8个。

2.规划实施保障

依据乡镇级规划数据库建设标准和数据汇交要求,形成乡镇级规划数据库,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作为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基础和依据,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性、约束性、权威性。

明确通则式村庄规划管理规定。在城镇开发边界外、未编制村庄规划的村庄范围内开展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或者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可制定“通则式”村庄规划管理规定,作为规划许可依据。“通则式”村庄规划管理规定应在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应进一步细化落实控制线传导、约束指标、分区准入规划、用地布局引导、规划建设要求等方面内容。

完善规划监督机制。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痕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多途径落实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保障公众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升全社会参与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澧浦镇






《金华市金义新区(金东区)澧浦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获金华市人民政府(金政函〔2025〕16号)批准,现将主要内容予以公布。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规划范围包括澧浦镇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规划镇域范围为澧浦镇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97.02平方千米。镇区范围包括建制镇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区。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目标定位与空间策略

1、总体定位

落实上位规划对澧浦镇的主体功能定位、主要职能分工要求,确定澧浦镇为农产品主产区,是以农业观光、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城郊生态镇。

澧浦镇抢抓浙中大花园和浙中生态廊道建设以及金义自贸试验区建设关键机遇,打造具有澧浦特色的“生态+”的建设模式。以存量发展为导向,走出“生态引领,景镇共融”的澧浦特色发展道路。打造中国花卉苗木之乡,浙中旅游康养目的地。

2、规划目标

至2025年,初步打造“生态强镇、康养澧浦”。推动苗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以高端造型树、庭院景观树为主体的林苗一体化产业示范园。激活文旅经济,依托古建筑、山水资源、婺剧等旅游资源,融入区域文旅共富带,着力培育新的文旅经济增长点。做优康养特色,全力构建满足多层次康养需求的产业中心。

至2035年,高水平建成“中国花卉苗木之乡,浙中旅游康养目的地”。国土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成为先进智造产业集聚区和共同富裕基本单元的典型示范,实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发展提质升级、空间形态整体提升、民生保障持续发力、乡村地区共同富裕、人居环境全面优化。

展望至2050年,高水平建成“著名花卉苗木之乡,浙江旅游康养目的地”。国土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成为两山转化示范区和共同富裕基本单元的典型示范,实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发展提质升级、空间形态整体提升、民生保障持续发力、乡村地区共同富裕、人居环境全面优化。

3、人口规模

至2035年,澧浦镇常住人口规模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 化率45%。

4、国土空间控制线

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和划定的“三条基本控制线”。

落实耕地保有量目标不低于521.70公顷(0.7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474.10公顷(0.71万亩),城镇开发边界221.23公顷,澧浦镇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

落实上位规划对于乡村空间发展要求,充分保障乡村地区农民建房、公共服务设施、一二三产融合产业等建设发展诉求,避让优质耕地、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不宜建设的区域,边界外以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村庄用地规模为基础,划定村庄建设边界。

5、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构建“一山一园一轴一环两片三带”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

“一山”为积道山,以积道山为中心,规划旅游线路,提升周边旅游配套。

“一园”指金华花卉生态示范园,以省级花卉苗木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为契机,抢抓自贸区发展机遇,加快全球精品花卉苗木隔离检疫场建设,推动跨境电商发展。

“一轴”指金义南线发展示范轴,沿金义南线串联了镇区及上宅村、下宅村等重点发展区域。

“一环”指乡村发展共富环,通过镇域内部县乡道、村道等串联各村联动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三带”指东阳江景观带、东溪景观带和西溪景观带,串联古村落、古桥、古树、游步道等,提升沿路沿线景观,开发休闲景观游和亲水亲子游。

“两片”指康养健康颐养圈环和传统古村落提升环,加快推进积道山康养中心、澧浦生态康养(原天堂庵)、宅山水库驿站等康养项目建设,提升琐园、郑店、蒲塘等传统古村落。紧扣浙中大花园和浙中生态廊道建设,打造浙中休闲旅游目的地,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澧浦镇的生动实践。

6、镇村体系规划

落实上位总规确定的村庄分级和分类体系。衔接落实上位规划村庄分级指引,澧浦镇定位为一般镇,规划澧浦镇共计4个中心村,40个一般村。中心村包括上宅村、下宅村、长庚村、郑店村。

衔接落实市区总规村庄分类指引,澧浦镇行政村包括10个集聚建设类、6个特色保护类、27个整治提升类、1个城郊融合类。

7、用途分区规划

深化落实生态保护区、农田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其他保护利用区共六类一级用途分区。其中,城镇发展区进一步细分为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商务区、工业发展区、绿地休闲区、交通枢纽区共六类二级用途分区;乡村发展区细分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农田整备区、林业发展区共四类二级用途分区;其他保护利用区细分为基础设施集中区、特殊用地集中区、矿产能源发展区、文化遗产保护区共四类二级用途分区。

三、用地布局规划

1、农业空间布局

规划澧浦镇构建“一心、三区”的农业空间格局。其中“一心”指以澧浦镇区为中心的中央花卉苗木集聚区;“三区”指西部东湖畈万亩田园整治区、北部农业田园综合区和南部生态山水康养区。

2、生态空间布局

规划澧浦镇构建“一心、三点、两区、三线”的生态安全格局。其中“一心”指花木古镇景观中心;“三点”指蒲塘村、琐园村、郑店村三村节点;“两区”指南部积道山风景区和老墈塔风景区;“三线”指沿江诗画风光走廊、古村文化景观走廊、南山生态康养走廊。

3、乡镇建设空间布局

镇域落实上位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升区域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保障落实甬金衢上高速公路金华城区段(金东段)、曹塘澧公路连接线工程(澧浦至岭下)等道路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澧浦敬老院改扩建项目、环积道山综合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大镇域存量建设用地的挖掘和再利用,盘活闲置的村庄用地资源,保障乡村振兴项目落地。

四、支撑体系与安全保障

1、综合交通规划

澧浦镇保留现状金丽温高速,规划新增甬金衢上高速公路。保留现状金温铁路,规划新增杭金丽温福高铁。规划改扩建现状金义东公路,纳入城市快速路体系。规划改扩建315省道(曹塘澧公路),规划广顺街南延至澧浦镇与金义南线、甬金衢上高速公路联通线。

镇区交通主干路。镇区主干路共3条,保留现状富民街、民生路,规划新增环镇南路。现状保留澧兴街、曹上线、前章街及和谐南路四条镇区次干路。

2、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在澧浦镇构建“镇区—村/组”两级生活圈层级。规划1个镇区生活圈。以镇区为服务节点,以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为主要职能,配置学校、卫生院、养老服务中心、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使得居民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

结合镇村体系布局与单元划分,构建村/组生活圈,重点配置一老一小等保障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文化礼堂、室外健身、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基础便民生活服务设施。

3、市政设施规划

结合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落实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卫、水利规划等专项内容。

4、国土空间安全与防灾减灾

结合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建设防洪排涝、水源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农田水利配套等水利基础设施,推动能源供应低碳转型,积极构建低碳化能源体系。加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建设,明确防洪排涝、抗震、消防、人防、防疫等防灾设施标准与措施。

五、历史文化保护与景观风貌塑造

落实上位规划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规划期限内逐批公布的文保单位、文物保护点等。

集镇结合山水条件,塑造浙中古韵风貌特色,注重片区之间的风貌协调,强化沿主要道路界面及镇区入口处的城镇风貌。乡村空间应以整体风貌协调为原则,引导塑造城郊田园体验带,同时预留好村庄风貌管控弹性,重点推进城郊田园体验带、生态农业示范区、丘陵蔬果种植区、花卉苗木特色区等的风貌建设。

六、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

1、详细规划传导

强化总体规划对详细规划传导管理。综合考虑行政管理范围、地理空间要素、用地权属边界和现有详细规划编制基础等因素,全镇共划分6个详细规划编制单元。其中1个城镇单元,5个乡村单元。落实上位总规要求,明确详细规划编制单元的约束性指标、空间控制线、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等内容。

2、规划实施保障

依据乡镇级规划数据库建设标准和数据汇交要求,形成乡镇级规划数据库,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作为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基础和依据,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性、约束性、权威性。

明确通则式村庄规划管理规定。在城镇开发边界外、未编制村庄规划的村庄范围内开展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或者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可制定“通则式”村庄规划管理规定,作为规划许可依据。“通则式”村庄规划管理规定应在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应进一步细化落实控制线传导、约束指标、分区准入规划、用地布局引导、规划建设要求等方面内容。

完善规划监督机制。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痕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多途径落实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保障公众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升全社会参与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岭下镇






《金华市金义新区(金东区)岭下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获金华市人民政府(金政函(2025)16号)批准,现将主要内容予以公布。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包括岭下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

镇域规划范围为岭下镇行政辖区内的陆域空间,总面积58.58平方千米,包括包村、釜章村、后溪村、岭三村、岭五村、岭二村、岭四村、岭一村、桥头村、日辉路村、三文塘村、山南头村、摩诃村、诗后山村、石塘街村、柿树塘村、汤村村、汪宅村、溪畔村、新亭村共20个行政村。

镇区范围包括建制镇(乡)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区,涉及岭一村、岭二村、岭三村、岭四村、岭五村、日辉路村、诗后山村、汤村,总面积约3.57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目标定位与空间策略

1、总体定位

落实上位规划对岭下镇的主体功能定位、主要职能分工要求,确定岭下镇发展定位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金义新区近郊工业镇”。

岭下镇抢抓金武毗邻区发展机遇,聚焦岭下特色农文旅产业与江岭高新智造区建设,高标准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完善公共配套服务,最终将岭下镇打造成为集生产研发、特色文旅、综合服务、休闲宜居为一体的市区南部综合交通门户地、金东高新制造主引擎、城郊特色农文旅宜居镇。

2、规划目标

至2025年,基本建成农业、生态、城乡协调一体的国土空间格局,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初步完成,镇村生活服务日趋完善,美丽乡村与全域景区建设逐步推进,初步实现由窗口向门户、由多点至全面的转化。

至2035年,以高新智造、文化旅游为引领,进一步促进三产互动融合,实现产业特色化和链条化发展,实现生态、农业、城乡协调一体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展望至2050年,完善区域交通格局,完成制造业转型,打造农文旅品牌IP,培育康养产业,将岭下镇打造成集交通、高新制造、文旅康养为一体的示范小镇。

3、人口规模

至2035年,岭下镇常住人口2.2万人,城镇化率50%。

4、国土空间控制线

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和划定的“三条基本控制线”。

落实耕地保有量目标不低于296.70公顷(0.4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255.70公顷(0.38万亩),城镇开发边界241.34公顷,岭下镇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本次规划采用自然资源部2022年9月30日备案版三线。

落实上位规划对于乡村空间发展要求,充分保障乡村地区农民建房、公共服务设施、一二三产融合产业等建设发展诉求,避让优质耕地等不宜建设的区域,边界外以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村庄用地规模为基础,划定村庄建设边界。

5、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衔接上位规划要求,结合岭下镇实际,形成镇域“一核、两轴、一带、五片区”的镇域功能空间格局。其中,“一核”指包括镇政府、教育、养老、文体等配套设施于一体的岭下镇服务核心;“两轴”指沿釜阳街形成的城镇发展轴及沿330国道形成的产业协同发展轴;“一带”指沿八仙溪形成的滨水景观带;“五片”指岭下城镇生活片、江岭高新制造区(岭下片)、农文旅休闲片、生态涵养片、山水康养片。

6、镇村体系规划

落实上位规划镇村体系指引,确定岭下镇定位为重点镇。规划引导岭下镇形成“中心村—一般村”两级镇村体系结构,包括2个中心村和18个一般村。

落实上位规划村庄分级分类指引,岭下镇村庄主要为四种类型,包括3个集聚建设类村庄,3个特色保护类村庄,6个整治提升类村庄,8个城郊融合类村庄。

7、用途分区规划

深化落实生态保护区、农田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其他保护利用区共六类一级用途分区。其中,城镇发展区进一步细分为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工业发展区、绿地休闲区,共四类二级用途分区;乡村发展区细分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农田整备区、林业发展区,共四类二级用途分区;其他保护利用区细分为基础设施集中区、特殊用地集中区、矿产能源发展区,共三类二级用途分区。

三、用地布局规划

1、农业空间布局

构建“一心、一带、两区、多点”的农业空间格局。其中“一心”为鹅毛塘畈千亩方项目区,作为岭下镇农业核心;“一带”为八仙溪沿线特色农业发展提升带;“两区”指北部生态农业休闲区和南部山水苗木康养区;“多点”为传统优势产业毛芋种植基地和大葱、草莓、布朗李、蜜梨、白桃等特色农业基地。

2、生态空间布局

构建“一心、一带、两区、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其中“一心”指岭下镇风情小镇核心;“一带”指八仙溪生态景观廊道;“两区”指南部生态绿心魅力区和西部秀丽山水环绕区;“多点”包括三坟塘水库和黄坞口水库以及坑塘水面等在内的点状生态斑块。

3、乡镇建设空间布局

构建“一轴、一带、一核、两区”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一轴”指沿330国道形成的镇级协同发展轴;“一带”指沿釜阳街南北向形成的城镇拓展带;“一核”指岭下镇中心服务核;“两区”指江岭高新制造区(岭下片)及岭下宜居生活区。

四、支撑体系与安全保障

1、综合交通规划

对外交通规划方面,衔接落实铁路保护范围,包括保留现状金温铁路(高速铁路)、金温货线,规划新增沪昆铁路外绕线;衔接落实高速公路保护范围,包括改扩建现状长深高速(金丽温高速),规划新增甬金衢上高速;设置岭下朱互通于岭下镇;衔接落实国道、快速路。保留现状快速路330国道—温寿线、规划新增国道330国道外迁线。

城镇道路体系规划方面,整体形成“一横三纵”的城镇道路格局。“一横”即松溪路;“两纵”即曹塘澧公路连接线、釜阳街、三釜街。

2、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化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统筹,构建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规划岭下镇形成1个乡集镇层级生活圈和6个村/组级生活圈,提升镇级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村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3、市政设施规划

结合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落实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卫、水利规划等专项内容。

4、国土空间安全与防灾减灾

结合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加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建设,明确消防、防洪排涝、抗震、地质灾害防治、人防、防疫、危险源控制等防灾设施标准与措施。

五、历史文化保护与景观风貌塑造

落实上位规划历史文化保护线,发扬岭下镇传统文化,需要加强保护的历史文化资源包含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点)、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强化历史资源周边及八仙溪两侧沿江景观风貌建设,注重主干路两侧城镇风貌、工业建筑风貌与乡村建筑风貌的引导。

六、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

1、详细规划传导

强化总体规划对详细规划传导管理。综合考虑行政管理范围、地理空间要素、用地权属边界等因素,岭下镇划分全域覆盖的详细规划编制单元,共划定城镇单元1个,为岭下镇区单元;乡村单元2个,为岭下西乡村单元与岭下东乡村单元。落实上位总规要求,明确详细规划编制单元的约束性指标、空间控制线、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等内容。

2、规划实施保障

依据乡镇级规划数据库建设标准和数据汇交要求,形成乡镇级规划数据库,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作为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基础和依据,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性、约束性、权威性。建立规划定期体检评估和修改机制,完善规划监督机制。

明确通则式村庄规划管理规定。在城镇开发边界外、未编制村庄规划的村庄范围内开展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或者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可制定“通则式”村庄规划管理规定,作为规划许可依据。“通则式”村庄规划管理规定应在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应进一步细化落实控制线传导、约束指标、分区准入规划、用地布局引导、规划建设要求等方面内容。

完善规划监督机制。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痕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多途径落实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保障公众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升全社会参与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信息来源:金东区政府官网、金华高楼迷等综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