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乐见于这样的教学相长,也期待更多的学科教育,让教学更有趣,并与社会的关切共振
“为什么乐音与和弦听起来这么和谐?因为都是有周期的声音!大家请听——”你以为这是音乐课?不,这是物理课。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最近,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李俊庆“乐音探究”大学物理实验课,又一次面向大一学生开课,引发关注。
↑李俊庆吹奏试管为学生演示音高。图据哈尔滨工业大学公众号
据报道,在李俊庆的课堂上,学生们有人坐在电子琴前,有人抱着吉他,还有人时不时按动着电子琴键,这些节奏便以物理的形式,显现在示波器的显示屏上。很多从没玩过乐器的学生,结课后便“拾起”吉他或口琴等简单乐器,从头学起。李俊庆表示,现在跟高中不一样了,大家可以尽情地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有时间培养自己的爱好,希望学生一进入大学,就能感受到焕然一新的风貌,一种自由、创新、探索的风貌。
有一个物理学概念叫“共振”,李俊庆教授开创的这类新型“音乐物理课”,产生了什么共振?或者说,这门“吹拉弹唱”的物理课为何深受学生欢迎?
首先是音乐与物理的跨学科共振,让课堂别开生面。
传统的物理课往往注重物理理论知识的传授,即使是实验课,也常常让人觉得枯燥乏味。有教师曾做过调研,发现学生们不喜欢过于注重物理理论知识传授的课堂。李俊庆教授的物理课,将小提琴、吉他、电子琴等乐器与试管、示波器等实验器材结合,探索音乐与物理跨学科的融合教学,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这种创新教学实践,让人耳目一新,为如何创新上好物理课探索了新的可能。
师生之间的姿态共振,在其物理课上,同样与众不同。
从相关视频来看,师生间的互动更多,探索趣味也更强。不需要长久保持规矩的坐姿,可以在其坐着弹电子琴时围着他听课,可以在其站着拉小提琴时抱着乐器互动,老师的上课姿态不再“高高在上”,学生的听课姿态也就“百花齐放”,让“你讲,我听”升级为“你吹拉弹唱,我有模有样”。
还有教与学的创新思维共振,开出了令人欣喜的科研之花。
李俊庆说,其课程在国内尚无成熟先例,他的目的是“让学生们从中不光学到物理知识,还要得到乐趣,受到启发”。“音乐总能激发最原始的创新灵感”,事实上,李俊庆的“音乐物理课”正持续体现出它独有的价值。
比如,有学生受“一根琴弦上的泛音”启发,与他合作研究,借助安培力激发弦的受迫振动,仅用一根琴弦就非接触式地实现了演奏《欢乐颂》等名曲。这一跨学科研究成果,不仅在国际期刊发表,还被选为当期封面论文;2022年,几名学生以乐音振动显示盘,将特定的乐音转换为独特的图案,实验《以乐音描绘美丽画卷》获得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李俊庆在物理课上“吹拉弹唱”,正是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启发学生去探索未知。我们乐见于这样的教学相长,也期待更多的学科教育,让教学更有趣,并与社会的关切共振。
红星新闻评论员 彭志强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