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月领取退役金安置方式,2021年以来,有许多战友在犹豫中选择了相信。这是无数脱下军装的老兵在新战场上的二次冲锋。有人说,逐月是“温和版退休”,也有人抱怨“钱少事多”,但真正选择这条路的人,往往在沉默中爆发——他们不去“逐”,怎么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


去年冬天,我在成都一家创业孵化基地见到了老张,他曾在西藏军区服役18年,退役时选择了逐月。每月5000多元的退役金,在成都这座新一线城市不算多,但他没躺平,而是用这笔钱作缓冲,开了一家高原特产电商店。他说:“部队教会我两点,一是执行,二是忍耐。现在创业难,但再难也没有高原巡逻难。”如今,他的小店月流水突破10万,还带动了5名战友就业。老张的故事不是孤例,在浙江、广东、山东,越来越多的逐月退役军人正用行动证明:退役金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逐月政策的本质,是给退役军人一条“兜底但不设限”的路。按照现行规定,军官服役满16年、军士满16年即可申请,退役金按计发基数比例发放,军官起步60%,军士50%,每多服役1年增发2%。立功、艰苦地区服役还能叠加比例,最高不超过100%。这笔钱能保证基本生活,但想活得更体面,还得靠自己。广西一位退役中士算过账:他的逐月金每月4800元,扣除社保后剩3500元,“在南宁,这点钱只够租房吃饭,想养家就得再干点啥”。


于是,有人开滴滴,有人当健身教练,还有人考取了无人机驾驶员执照——这个新兴职业中,68%从业者收入超过当地平均水平,退役军人占比近两成。更令人振奋的是,全国已有20万退役军人成为国防教育辅导员,他们走进校园,把部队的纪律与热血传递给下一代。这些选择背后,是一个残酷而现实的逻辑:逐月给了你自由,但自由是有代价的。

政策设计者早就预见了这一点。《退役军人逐月领取退役金安置办法》显示,退役金只是“阶段性保障”,达到退休年龄后比例会降低,保留部分最高25%。这意味着,选择逐月的人必须像普通人一样规划职业和养老。一位在舰艇部队服役20年的老兵告诉我:“逐月就像部队的‘野外生存训练’——给你一把刀、一壶水,剩下的靠自己。”他退役后考了海员证,现在跑国际航线,年薪翻了三倍。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顺利转型。某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统计显示,约15%的逐月人员因技能脱节、年龄偏大陷入就业困境。但这恰恰说明,逐月不是“保险箱”,而是一张考卷,题目是“你能否在市场经济中活下去”。曾在特种部队服役的小李,退役后一度迷茫,后来参加政府组织的无人机培训,如今成为农业植保领域的“飞手之王”。他说:“部队教的是服从,社会要的是创新。转变很痛,但痛过才知道自己能耐有多大。”

地域差异也是逐月人必须面对的现实。西藏退役军人的逐月金可能是内地的两倍,但高海拔补贴的背后是更长久的付出。一位选择回河南老家的西藏退役军官坦言:“在拉萨月薪过万,回老家只剩5000,但孩子能上好学校,值了。”政策允许自由选择安置地,但真正的智慧在于权衡——是守着高额退役金在边疆,还是回到竞争更激烈但机会更多的城市?答案因人而异,但有一点是共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逐月政策实施四年,争议从未停止。有人说它“不够慷慨”,也有人认为“自由无价”。但无论如何,它打破了过去“要么体制内安置,要么拿钱走人”的二元选择,给了退役军人第三种可能。河北一位退役军士长的话很有代表性:“转业是铁饭碗,逐月是瓷饭碗——端不稳会碎,端好了能盛满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扶持体系”。可以预见,逐月政策还将完善,比如提高内地比例、加强职业培训等。但对个体而言,政策永远只是外因,真正的变量在自己手中。一位参加过边境作战的老兵在朋友圈写道:“领了退役金,就别再怀念穿军装的日子。路是自己选的,跪着也要走完——但别忘了,跪累了可以站起来跑。”

脱下军装,战场还在。那些选择逐月的人,正在用行动诠释一个真理:军人最大的荣耀,不是曾经扛过枪,而是永远不放下冲锋的姿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