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唐是一名初一年级的男生,近来脸上总透着忧郁的神色,课上的讨论环节,同学们都主动参与,他却一言不发。阿唐原本的课堂参与度也很高,他近来都显得无法融入其中,老师鼓励他一起参与讨论,他要么摇头拒绝,要么就是只倾听,不言不语。



阿唐和继母一起来到了咨询室,阿唐对我说:“我心里很难受,想和您聊聊。我想起了父母从前总是吵架,吵着吵着就把感情吵没了。”

接着,他又向我诉说了后面的故事。

父母离异后,阿唐跟随爸爸生活,母亲去了很远的地方打工,几乎不与他联系。前不久爸爸再婚,家里多了一位继母,继母还带来一位新姐姐。

继母在没和爸爸结婚之前,跟阿唐关系还不错,阿唐也逐渐开始依赖她,但是继母和爸爸结婚之后,尤其是大家住在一起之后,就发生了很多的问题。例如,有次阿唐在姐姐的书架上看到一本课外书,他有些感兴趣,就拿去沙发上看,姐姐发现后,和他发生了口角。继母听到他们争吵,不分青红皂白,先把阿唐骂了一顿。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不少,只要是和姐姐发生矛盾,继母都偏袒姐姐。



对于继母的转变,阿唐情感上很受伤,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难道继母以前对自己的好,都是装的?阿唐和爸爸倾诉这些事,爸爸夹在自己和继母之间也左右为难,而且爸爸经常出差,总不在家。现在只要爸爸不在,他就会搬到爷爷奶奶家住,等爸爸出差回来再搬回去。

学校里的几个好朋友,看出来他近来闷闷不乐,问他怎么了,但他觉得自己的家事很难说出口,又有点怀疑这些好朋友值不值得信赖,万一他们表面上跟自己很好,背后却笑话自己呢?所以跟他们的交流也变少了,烦恼都压在心里,觉得很憋闷。

听完阿唐的诉说,我的心情也略微沉重起来。离异在当代社会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离异的父母选择再婚,也是一件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校园里每个班级中都可能会有几个离异家庭或者重组家庭的学生。

父母离异、家庭重组这类家庭变故,会在社交、学业、情绪、行为等方面对孩子产生影响。但是,并非所有经历过离异和家庭重组的孩子都会出现上述的问题,一些孩子可能适应得很好,或是得到了充分的社会支持,所以问题较小。

具体到阿唐身上,他首先有比较明显的情绪低落,这源于原本家庭生活的稳定感和安全感被破坏。父母的冲突、争吵,以及关系的破裂,都对他的情感和心理造成了创伤,让他感到恐惧、焦虑、不安。在继母出现后,他表现出了对继母的依赖,说明他内心渴望一个完整的家庭。然而家庭重组后,他对家庭生活的稳定感和安全感还是没能重建,反而加重了失落感和被抛弃的感觉。

家庭重组,还影响了阿唐对人际关系的看法。继母的行为,让阿唐产生了被欺骗之感,阿唐的爸爸理应在当中扮演调解者的角色,可他并没有做好这件事。阿唐的被抛弃感就变得更强烈,同时也对人际关系有些失去信任感,变得内向、孤僻,不愿分享自己的感受,回避社交活动。

通过场景重建干预,阿唐当即就感到松了一口气,说明干预对于排解负面情绪有效果,他在那一刻感到很释然。我帮助他思考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来应对这些情绪,这是一种向内的情绪管理方法,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相当于是做了一次心灵的大扫除。

我问阿唐:“你觉得继母除了有点偏袒姐姐之外,有在其他地方对你不好吗?”阿唐回忆了一番,发现其实并没有。我随即又问:“那你觉得,把偏袒说成欺骗,对继母公平吗?”阿唐陷入了沉思。

于是我对他说:“你不妨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她也经历了婚姻破裂,她的孩子也经历了家庭重组,她更偏袒自己的孩子,其实不难理解。当然,这并不代表她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你就是正确的。也许你更了解她们一些,或许就能逐渐掌握与她们和谐相处的方法。”

我鼓励他不妨还像从前一样,主动向好朋友们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不一定能懂得你的感受,也不能帮你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但他们真的关心你的难过和悲伤,他们对你的倾听、安慰、陪伴,正是友谊的体现。所以,不要再把自己封闭起来,也不要再排斥和忽略同伴投来的关切目光了。

我和阿唐爸爸进行了家庭指导,告知阿唐融入新家庭的困难,分享了一些改善家庭关系的方法。

我对阿唐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让他意识到把与家庭成员的矛盾和校园内的人际交往分开来看,这是两件事,不要混淆成一个问题。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阿唐和同学之间恢复了交流,自信心也逐渐增强了,他的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他和继母的关系也逐渐缓和下来,家庭气氛也变得融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