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2025年,特朗普以“复仇者”姿态重返白宫,似乎带着要彻底重塑美国和世界秩序的野心。然而,仅仅数月之后,白宫内外风波不断、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盟友集体疏远,一场政治和制度风暴悄然成形——这是失败的信号,还是另一个“特朗普主义”时代的序曲?



“失控”的开局,还是蓄谋的混乱?

如果按照传统的执政标准来判断,特朗普的第二任期正迅速陷入失控。他的政府陷入法律困局、政策失误频出,甚至核心内阁成员频频“自爆”,令美国政治精英圈一片哗然。但这一切并没有动摇特朗普数千万支持者的信仰——在他们看来,正是这种“掀桌子”的姿态,才是他们投票的初衷。

在第二任期伊始,“胜利者姿态”曾短暂主导白宫。但如今,华盛顿街头已开始频繁响起抗议声,政府内部的政策混乱开始外溢。总统信誓旦旦要用“个人魅力”终结乌克兰战事,却因经验不足和团队稚嫩而变得捉襟见肘,加沙冲突持续升级,外交混乱加剧。美国传统盟友加拿大更是被特朗普“讽刺性”提议为“第51个州”,导致关系跌入冰点。

政治灾难还是战略设计?“混乱”本身成政治目的

外界批评特朗普的“混乱治国”并非毫无依据:他清洗掉大批熟悉华盛顿体系的老将,换上一批“忠诚者”;副总统JD·万斯将政治哲学搬上外交舞台,推动一种“后自由主义”的保守主义叙事;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机密军事信息,引发军方集体震荡;道琼斯指数迎来自大萧条以来最惨四月,全球股市蒸发万亿美元,美国财政信心遭到重创;一个马里兰的移民被误遣至萨尔瓦多,外交与人权危机同时爆发……



即便如此,白宫仍坚称这些“外界声音”不应影响公众对“总统治理能力”的判断。在他们看来,特朗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总统,而是“以动荡换改革”的战士。

“他从未试图代表所有美国人治理国家,他的每一任期都是在为‘支持者’治理。”这句白宫幕僚的话,也许最能概括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核心逻辑。

马斯克模式与“行政国家”的终结?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最大“治理实验室”,无疑是马斯克掌舵的“政府效率部”。这个设想曾是保守派几十年的梦想——瘫痪联邦机构,让精英官僚体制失去实际运作能力。



“如果无法彻底摧毁行政国家,那就让它自我崩塌。”这是特朗普前战略顾问史蒂夫·班农的构想,如今被完整实践:健康研究项目被叫停、紧急应对资金大幅削减、核设施技术团队因“误操作”被解雇后又匆忙复职……这些看似“行政混乱”的表征,在特朗普团队看来,恰恰代表着一种“新秩序”的建立。

未来某天,民主党总统若重新上台,也将面临一地鸡毛的“治理真空”——这是特朗普式政治设计最深远的影响。

美国优先?毁誉参半的“政治经济实验”

对特朗普而言,贸易战和关税不仅是经济政策,更是民族主义的情绪调动器。在华尔街投资者眼中,这场关税战争几近“疯狂”,美国消费者的401k账户缩水严重,物价飙升,美元信誉开始动摇。

但JD·万斯给出的解释是:“我们曾把工厂、工作、尊严一同送出国门,现在是时候拿回来了。”在印度访问期间,他甚至宣称,“即使要用短期代价,也要换一个以美国制造为中心的未来。”



这番话显然不是说给高净值人群听的,而是说给那些深居中部、曾被全球化抛弃的“沉默选民”听的。他们依然是特朗普最坚实的票仓。

“强人崇拜”与失控的权力扩张

“国家有个强人领导,不见得是坏事。”——这是特朗普2024年初一次竞选集会上的言论。

正是这种“强人式领导”逻辑,驱动特朗普不断索取更多权力。他公开表态,愿意将部分美国公民罪犯驱逐至萨尔瓦多,这项提议一出,立即引发国际社会震惊,但他支持者掌声如潮。



在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看来,“民众不需要政治正确,他们需要安全感”。这种思维逻辑正支撑着一个美国史上最具攻击性的移民政策计划——无证移民大规模遣返计划的实施,甚至开始考虑将长期居民、合法移民也纳入“观察名单”。

与哈佛、与教廷、与国际社会的正面对撞

在特朗普的逻辑中,精英是问题,不是答案。他与哈佛大学的“摊牌”源于一项行政误判,但白宫迅速将其包装成“反精英斗争”的象征。

与此同时,他与教皇方济各也发生了不愉快的公开冲突,尤其是在移民议题上意见相左,进一步巩固了特朗普作为“另一个道德秩序”的代表形象——尽管代价是严重撕裂美国与天主教会的关系。

历史会如何书写特朗普?

一半人眼中,特朗普正带领美国走向宪政灾难、全球孤立和社会极化;另一半人则视其为敢于挑战体制、恢复传统、捍卫身份政治的“变革英雄”。



如果说,第一任期的特朗普是一个反建制的爆破者,那么第二任期的特朗普,则是一个制度清除者。他不是想改造政府,而是想重构政府存在的逻辑。

也许有一天,这样的领导方式会被历史归类为失败、破坏与滥权。但在当前这个“两个现实并存的美国”,他依旧是另一半人心中的救世主。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