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网援引香港《南华早报》报道,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批准了一项与中国共同建设跨境铁路的协议。这条长19.5公里的铁路,看似里程不长,却承载着蒙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期望。一直以来,蒙古国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堪称“坐在金山上”,但却面临着“资源诅咒”的困境。美国地质调查局报告显示,蒙古未开发的稀土储量足以满足全球20年需求,其煤炭资源也相当可观。然而,由于地处内陆,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昂,使得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出口受到极大限制。例如,2024年蒙古对华煤炭出口量虽已达8370万吨,但每吨40美元的公路运输成本,严重压缩了利润空间。



铁道(资料图)

早在十年前,蒙古国提出“三纵一横”铁路计划,旨在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打破运输瓶颈。但该计划推进缓慢,此次与中国合作建设的跨境铁路项目,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搁置。如今,在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尤其是美国发动关税战的背景下,蒙古国加快了与中国合作的步伐。蒙古国第一副总理卢布桑亚木·干图木尔表示,与中国的政府间铁路协议是政府议程上的首要项目之一,并计划于今年开工建设,2027年竣工,届时两侧的运煤中心也将同步建成。

对于蒙古国而言,这条铁路的建设意义重大。它将显著提升蒙古国的煤炭出口能力,预计投入运营后,煤炭运输能力可增加3000万吨,为蒙古国保持6%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有助于蒙古国进一步融入地区经济发展,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推动其经济朝着更加独立、稳定的方向发展。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与蒙古国的铁路合作,不仅拓展了经贸渠道,优化了资源供应链,也为保障国内能源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助力。

在天然气领域,情况则更为复杂。俄罗斯此前多次提议,在“西伯利亚力量1号”中俄天然气管道运行后,再建设一条新的天然气管道。为此,俄方给出了两条路线方案:一是途径蒙古国,二是途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选择途径哈萨克斯坦的方案,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一方面,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急于巩固在中亚地区的利益,通过在哈萨克斯坦境内修建输华天然气管道,能够加强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绑定,提升自身在中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蒙古国近年来推行“第三邻国”政策,与美西方在稀土、关键矿产等领域加强合作,还签署了“开放天空”民用航空协议,这使得俄罗斯对蒙古国产生了不信任,担心天然气管道途径蒙古国可能会出现问题。



燃气管道(资料图)

然而,中国最终婉拒了俄罗斯经哈萨克斯坦向中国输送天然气的提议。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在欧亚石油天然气论坛上明确指出,这一方案无法实现。原因在于连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现有天然气管道,即从土库曼斯坦出发,经哈萨克斯坦入境的中国 - 中亚天然气管道已处于满负荷状态。该管道目前已建成并投入运行ABC三线,设计年输气量为550亿立方米,且在设计之初并未为俄罗斯预留运输空间。若要实施俄罗斯的方案,就需要新建一条独立管道,但新建管道线路长、成本高,从经济性角度来看并不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蒙古国今年3月正式批准了“东方联盟”天然气管道项目,即“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蒙古段,俄蒙计划在2025年第三季度启动环评。从俄罗斯的角度,通过这条管道过境蒙古国,不仅可以输送天然气,还能进一步渗透和控制蒙古国的能源市场,加强对蒙古国的影响力。但对中国来说,目前并不需要这样一条管道来“捆绑”蒙古国。因为蒙古国70%以上的外贸,包括矿产、能源、农产品等出口都依赖中国,中国与蒙古国的经济联系已经足够紧密。而且,绕过蒙古国建设天然气管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削弱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单方面影响力,使蒙古国在经济合作上更加倾向于中国。



普京(资料图)

综合来看,中蒙俄在能源和交通领域的这些新动态,反映出三国在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上的博弈与合作。中蒙跨境铁路项目的推进,为两国在能源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开辟了新的通道,有助于实现互利共赢;而在天然气管道建设问题上,中国基于自身能源供应实际情况、成本效益等因素,理性地婉拒了俄罗斯的提议,同时也展现出在地区合作中维护自身利益的坚定立场。未来,随着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形势的持续变化,三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也将不断调整和演变,而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将是三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