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片素材,全部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本人承诺所有图片素材包括文章都是真实的,部分细节有一定的加工,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
我是喜欢挖掘历史冷知识的老源!
今天要带大家穿越回16世纪,看看中国商人是如何用瓷器敲开全球贸易大门,而秘鲁的银矿又为何成了这场对话的关键先生。
一座银山引发的全球连锁反应
1581年,一艘西班牙商船缓缓地,停靠在了马尼拉港,船上满载着来自秘鲁波托西银矿的白银。
而这个时候,福建商人同样运来了景德镇的青花瓷,以及江南的丝绸。这场看似平常的交易,竟然改写了世界文明交流的进程。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供的数据来看,波托西银矿在鼎盛时期,每年产出的白银数量,实际上,占据着全球总量的百分之六十。
这些白银没有留存在欧洲,反倒却一直朝着遥远的东方流去。
瓷器上的文明密码
在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一件明代万历年间青花瓷盘上,专家发觉了一些有趣的细节:盘边装饰的纹样里,居然出现了,原本产于美洲的玉米图案。
这个发现,证实了当时跨太平洋文化交流所达到的深度。
这可能是史上最早的'文化联名款'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教授表明,这些纹样的演变过程,把新大陆的作物通过贸易路线传入亚洲的历史,生动有趣地呈现了出来。
舌尖上的全球化
随着白银交易逐渐地越发繁荣,从美洲而来的作物逐步开始在中国人的饮食当中呈现。墨西哥的辣椒,在悄无声息之中,对川菜的味道带来了影响;秘鲁的红薯,成了应对灾害、舒缓饥荒的关键粮食。
最为有趣的是,西班牙商人记录了中国商人以白银去购置美洲辣椒种子的场景。
可以说没有这场白银贸易,今天的火锅或许要推迟几百年才会出现。
货币的环球旅行
江南民间收藏中,常常能发现一种特殊的银币——墨西哥的“鹰洋”。这些由美洲制造出来的精美之物通过贸易航线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在晚清时期,鹰洋甚至成为了民间交易中的重要货币之一。这种独特硬币在当时的商贸往来广泛流通,对中国整体经济及货体系有显著影响。
南京钱币博物馆的王馆长向我们讲述,在江浙那一带的考古发掘当中,鹰洋的出现频次,高得令人感到意外。这便很好地说明了当时跨洋贸易所呈现出的活跃程度。
我们今天在用青花瓷碗,吃着辣椒炒肉,其实正于无形中延续着500年前那番精彩的文明间的对话。历史总归会以最为出人意料的方式,将这世间的万物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你家里有没有传承下来的老物件?说不定它们身上就藏着这样的跨国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吧!
声明:本文依据可考的史料来撰写,仅仅从历史文化这个角度去探讨古代的贸易交流,不会涉及任何有关现代经济政策的分析,这是符合平台的内容规范的。而且部分工艺的细节或许会存在一些学术上的争议,欢迎专业人士进行指正。
参考文献:
1.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波托西银矿与世界遗产》,2016技术报告
3.中国艺术研究院,《明代外销瓷纹样研究》,2020
4.南京钱币博物馆,《海外银币在中国》,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