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5年第4期内容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句流传千年的育儿口诀,藏着经现代科学验证的真知。古人发现,过度喂养和过度保暖是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但现代生活中,许多家长陷入“生怕吃不饱”“就怕穿不暖”的误区,反而引发儿童积食、过敏的概率攀升。

古训里的“饥饿游戏”

“三分饥”是指避免过度喂养,给消化系统留出空间。与成人不同,儿童的消化系统中,胃酸和消化酶分泌量仅为成人的三分之一,肠道弯道多且窄(婴幼儿肠道长度是身高的6倍,成人仅约4.5倍),这些特点使食物易滞留引发积食。

当儿童出现肚子鼓如西瓜、舌苔厚且口臭、夜间哭闹翻腾时,就要警惕积食。对于儿童而言,积食后要经历一个痛苦而漫长的恢复过程,这期间还会衍生发热、过敏等各种不适症状。

来自2021年的统计显示,中国7岁以下儿童消化不良率达12.8%。要知道,儿童胃容量约等于拳头大小,1岁婴儿胃仅如橙子般大小。当下家长主要存在四大喂养误区:“碗内光”强迫症,追着喂完最后一勺饭;零食投喂人分散不限定总额,一人喂一点看似不多实际总量超标,高糖零食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增加过敏风险;汤泡饭“迷惑”,看似软糯好消化,实则稀释胃酸降低消化效率;病后疯狂补营养,发烧刚好就炖鸡汤,只会让虚弱的肠胃雪上加霜。


有的家长,尽管认识到“三分饥”的重要性,却没有掌握科学方法,刻意让孩子饿到哭闹才喂食。正确方法是,因幼儿胃容量有限,应少量多餐而非刻意等到饥饿,以水果、坚果替代高糖零食,并固定加餐时间。此外,尽量固定零食的投喂人,记录好零食摄入数量和种类,避免多人混乱投喂零食。

万一积食了怎么办?三步拯救计划:暂停肉蛋奶,启动“清肠模式”,用焦米汤、苹果泥、南瓜粥让肠胃休息一下;掌心搓热,以肚脐为中心画“甜甜圈”,顺时针按摩5分钟/次,促进肠道蠕动;饭后1小时玩“爬行比赛”和“吹气球”游戏帮助消化。

“饥饿”是一门艺术,要常常练习才能学会。比如学会每餐少吃一口,保持“意犹未尽感”。学会接受粗粮,接受蔬菜苦涩的味道。

“寒冷训练”不可少

古训“三分饥与寒”强调适度喂养和寒冷适应性训练,现代科学验证了其合理性:适当的寒冷刺激可增强体温调节能力。“三分寒”不是指少穿衣物,而是通过适当的寒冷刺激训练增强体质。适度的寒冷可激活免疫系统,适当的低温环境能提高儿童抗病毒能力,减少呼吸道感染频率。反之,过度保暖可能抑制体温调节机制。


儿童新陈代谢快,产生热量的能力强。健康的儿童,多数时间比健康成人少穿一件为宜,这样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增强皮肤对温度变化的适应力。过度包裹可能导致“捂热综合征”引发脱水或高热。判断衣物穿着量是否合适,可摸后颈判断体温,后颈温暖干燥为佳。

寒冷训练也需要学习,首先要学会放心,相信人体有着温度调节的能力。有的家长未能掌握寒冷训练的正确方式,刻意减少衣物导致儿童打寒颤。我们可以制作温度转盘,将气温划分成5个色块,对应穿衣方案,每5℃调整一个层级(如20℃穿3层)。平时在家中,可以进行寒冷训练,短时暴露于寒冷环境。如举办家庭“抗寒勇士挑战赛”,可以进行冷水洗手训练,让水温从25℃逐渐降至18℃(每次降1℃,持续1周),坚持下来的给予“勋章”奖励;在安全的道路上,低温环境下跑步或者进行力量训练;引导儿童在为玩偶“搭配衣物”的游戏中,建立合理的温度意识。

“敏娃”数量攀升和“吃太撑”有关系

儿童食物蛋白过敏发生率逐年上升,常见过敏原包括牛奶(酪蛋白)、鸡蛋(卵白蛋白)及小麦(麸质),它们也隐藏于烘焙食品、酱油等加工品中。

儿童积食与过敏是两种不同的健康问题,但也可能存在关联,尤其在儿童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情况下。积食导致脾胃功能减弱,食物无法充分消化,可能增加肠道通透性,使得未完全分解的大分子蛋白质(如牛奶蛋白)进入血液,触发过敏反应。长期积食还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肠道屏障功能,增加过敏风险。

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症状如荨麻疹、口周红疹等,消化道症状如喂食后哭闹、血便或呼吸急促等,应立即就医。警惕高致敏食物如海鲜、坚果等,在儿童消化不良期间不能食用。通过“过敏小侦探”等游戏教育孩子识别致敏食物。对于过敏儿童,可以利用其他食材代替蛋白,如椰奶代替牛奶、大米粉代替小麦粉,确保安全与营养。

当传统育儿经遇到现代医学,应遵循“适度原则”,摒弃缺乏科学依据的极端做法。建议定期使用生长曲线图(WHO标准)监测发育,将经验养育升级为数据化科学育儿。记住:“饿”出来的聪明,“冻”出来的强壮!放下焦虑,和孩子一起享受“刚刚好”。

作者:郝建云(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