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3日讯“废漆桶、边角料等固体废物不能露天堆放,要立即整改。”“不同种类的固体废物要分类存放,中间有明显间隔,比如可以设置过道、围栏等等。”日前,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执法人员在突击检查包装印刷企业的行动中,一边严惩严处环境违法行为,一边细心指导企业如何整改。


▲生态环境部门下沉一线经常性开展座谈活动,倾听企业诉求。

执法监管与服务指导并行,一直是生态环境部门执法活动的传统。从铁脚板到数智云,从事后罚到事前防,从单纯管到延伸帮。近年来,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聚焦服务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源头预防、关口前移”执法服务模式,大力推行“有感服务”“无感式执法”,进一步优化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引导企业自觉守法,实现执法效能与营商便利“双提升”。


▲执法人员通过移动执法APP即可实现对企业的非现场监管。

智慧监管前置,减少入企检查频次。丰富前端感知体系,先后组织79家重点企业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38家重点企业安装用电监控设施,156家重点企业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其中生物质锅炉视频监控73家,辐射单位4家,形成了以用电监控、固废管理、辐射监管等系统为主的多个在线监测监控平台和智慧执法监管平台的“N+1”型生态环境执法新模式,通过以上远程监管手段,精准识别企业监测数据异常、排放量超标、环保设备运行异常等潜在环境风险,减少现场检查频次。今年以来,全区开展生态环境非现场执法367次,入企检查频次同比压减12.5%,2024年通过非现场执法手段发现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7个,占总立案数比例为8.4%,摒弃了过往“广撒网”式的多次检查方式,实现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由人员普及型向数字智能型转变。


▲通过远程监管手段,可以直接线上督促企业整改问题。

事前预警预防,减少事后处罚压力。实施差异化监管机制,将613家环保信用优良企业纳入执法“正面清单”,借助“数据筛查+靶向预警”非现场执法模式,提前介入指导企业整改隐患54项,有效降低企业的违法风险。制定生态环境轻微违法免罚清单,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近两年以来对非主观恶意且未造成严重后果的20起案件依法免予处罚或从轻处罚,减免金额94万余元,采取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信用承诺等方式,教育、引导、督促当事人提升法律意识和主体责任意识。通过“包容审慎+精准裁量”双向发力,引导企业自觉守法、主动纠错,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


▲执法人员在严格监管的同时,更注重帮扶指导。

帮扶指导跟进,增强为企服务意识。建立“执法—整改—修复”全周期帮扶机制,对受处罚企业实行“一企一策”跟踪指导,通过专人包联、技术帮扶等方式协助整改环境问题21个。深化信用修复服务,开辟“线上申请+限时审核”绿色通道,2024年完成68家次企业信用修复,同步指导企业完善环保管理制度46项,推动实现从“处罚惩戒”向“合规经营”转变。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生态环境法律及生态环境案件的裁判规则、司法解释等内容提供集中咨询服务, 2024年累计开展送法入企、企业环保法律服务日和企业家座谈会等活动26场,持续压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改进和优化执法方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力做好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助力区域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闪电新闻记者 苏发东 通讯员 即墨区融媒体 谭嘉平 刘海豹 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