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陈锡联,在革命战争年代也绝对称得上是一员猛将,说是军中赵子龙都不为过。
14岁参军的陈锡联,还是个娃娃头,很多事情都不明白,当时还因为和战友一起吃了几根油条和一碗鸡血汤,差点儿被当成"吃喝委员会"成员被处决了!要不是徐向前出来解围,陈锡联当时就要惹上大麻烦。
不过徐帅没有看错人,被他救下来的陈锡联在往后的日子里,渐渐地成长为红军中的一员猛将。
22岁就已经是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了。后来在937年10月的时候,亲自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日军战机24架。
经此一战名扬海内,34岁就成为最为年轻的兵团司令。55年大授的时候,陈锡联获得上将军衔,年仅40岁。
75年时的陈锡联不过60岁,可以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毛主席晚年重用的部队少壮派
1973年年底,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在沈阳掌兵多年的陈锡联来到了北京,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作为京畿卫戍部队的一把手,能做到这个位置足见毛主席对其的信任。
作为军队少壮派的干部,当时陈锡联要比在世的很多元帅、大将年纪都要小,但毛主席却是对其信任有加。特别是在坐上了北京军区司令员的位置之后,毛主席每次见到陈锡联都会笑眯眯的叫一声“陈司令”。
1975年,毛主席已经是82岁的高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疾病缠身。但即便是这样,毛主席依旧对于当时国内的形势忧心忡忡。
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如何选好接班人对于毛主席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
政治上,毛主席选择了华国锋来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人选,但是在军事上由谁来挂帅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开国元帅与大将基本上已经有一半离开了人世,留在世上的已经不多,并且大多也都已经年老。即便是粟裕也已经68岁了,并且在当时的情况下粟裕显然是不可能出山挂帅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思来想去最终选择了陈锡联作为中央军委负责人。就这样陈锡联在1976年的时候接替了正在休养中的叶剑英,开始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
事实上,当时毛主席之所以会选择陈锡联来挂帅军委,除了陈锡联年轻外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陈锡联的“不争”。
后来在毛主席逝世之后,陈锡联还当上了国家副总理的职务。两代领导人对其的信任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陈锡联的这种处世态度,既成就了他在主席晚年到华国锋主政期间的身居高位,也为其后来受到批评、辞去职务留下了伏笔。
陈锡联在关键时刻的历史功绩
1976年,10月5日,正在唐山地区参与救灾行动的陈锡联突然接到了华国锋的电话,要求其立刻返京商讨重大事宜。
在接到华国锋的电话之后,陈锡联立刻火速返京,并前往华国锋的住处商讨要事。
来到华国锋的住处之后,华国锋将此前与李先念、叶帅一同商讨的计划透露给了陈锡联。
其实当时华国锋也拿不准陈锡联的态度,但出乎意料的是,在这关键的时刻,陈锡联一口答应了配合华国锋等人的行动。
在这之后,华国锋又想陈锡联问起部队的情况。陈锡联表示,部队已经做好了准备,无需担忧。
有了陈锡联的保证,华国锋这才算是安下心来,紧接着华国锋又让陈锡联立刻回京,与北京卫戍区政委吴德以及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吴忠做进一步的接洽。
回到北京的陈锡联立刻与吴德以及吴忠两位北京卫戍区的领导做了接洽,并赋予了他们自主权。在关键时刻可以机断行事,不用层层汇报。
时间来到10月6日这天,华国锋来到陈锡联家中,两人见面之后又继续详谈了后续的计划。并且特别叮嘱陈锡联不要外出,以方便随时联系。
就这样,在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陈锡联等人的配合下,终于成功使得新中国又走回到了应有的发展道路之上。
然而,在这之后的两年,也就是1978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锡联却遭到了包括陈云等不少同志的批评,这又是为什么呢?
接受中央同志的批评
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原本这场会议主要是讨论经济问题的,但是却在实际讨论的过程中因为江一真的发现逐渐将话锋转向了人事问题与历史遗留问题的讨论。
汪东兴、陈锡联都被中央的同志批评。尤其是对于陈锡联当初在东北的时候的一些做法,当时与会人员的意见很大。
因此在当天的会议上,任仲夷等诸多老同志都要求陈锡联作检讨。
对于这一情况,当时的陈锡联没有任何准备,很是被动。毕竟很多事情不好解释,说多了就矫情,而陈锡联这样的老干部又怎么好将过错都往别人的身上推呢?于是现场气氛很不愉快。
这次会议之后,十一大召开。在会上,任仲夷等人再次要求陈锡联“应该向辽宁人民做检查”,然而陈锡联始终只说自己有错误,看错了人!
对于这样的情况,任仲夷等辽宁的同志都认为陈锡联的检讨不够深刻。最终陈锡联在会上做了检讨。
当时除了陈锡联外,汪东兴、纪登奎、吴德等人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批评。
然而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在两年后,也就是1980年的政治局会议上,陈云则是提出免除汪东兴、纪登奎、陈锡联、吴德四位同志的职务的建议,并直言这四位同志继续留在中央政治局,对党的形象极为不利。
陈云作为党内的元老,说出这话是十分有分量的。面对陈云的提议,陈锡联也没有做过多的辩解,毕竟当年在东北的事情自己却是负有责任。
在会上,陈锡联当众表态只要是对党、对人民有利,就算是要我这颗脑袋,我也心甘情愿。最后陈锡联主动提出了辞职。
于是陈锡联在1980年的时候辞去了自己全部职务,开始退居二线。
其实,当时对于中央对于陈锡联的要求也有着诸多的不得已。但毕竟是在风口浪尖之上,所以陈锡联必须离开领导岗位。
当初要求陈锡联辞职的陈云也在后来说道:“我不赞成对犯过错的同志揪住不放,这种检讨没完没了的情况,我不认为是党的好作风。当接受了他们的辞职以后,在政治上要分配他们做工作,在生活上要照顾他们的需要。”
高尚的品格
两年后,中央提出废除干部终身制,并成立了中顾委。于是已经退居二线的陈锡联又被邀请参加中顾委,继续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
事实上,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还是退居二线,陈锡联在工作上一直都是兢兢业业。陈锡联是个极重感情的人,但是却因为工作的忙碌错过了自己最要好的战友,曾在战场上救过自己性命的战友王建安的离世。
在陈锡联做副总理的时候,王建安有一次去找陈锡联,却被陈锡联的秘书挡在了外面。
后来陈锡联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自己的秘书,然后亲自上门去见王建安,并给对方端茶倒水。要知道此时的陈锡联已经是副总理了。
后来王建安在1980年去世,临走前王建安嘱咐自己的爱人自己去世不要声张、不要办追悼会,遗体埋葬回故乡就行。
王建安的夫人牛玉清按照王建安生前的交代处理完后事,没有通知陈锡联。
后来陈锡联还是通过自己的战友口中得知了王建安去世的消息,于是赶紧打电话到牛玉清那里落实,并问为什么王建安去世都没有通知自己。
直到这时牛玉清才告诉陈锡联是王建安的意愿,希望安安静静的走,不想为战友添麻烦。
这之后,陈锡联一直尽可能地为国家多做事。即便是晚年的时候疾病产生。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在电视机前看到这一消息的陈锡联还义愤填膺地表示自己还能上战场。
然而也就是这一年,陈锡联离开了人世,享年八十岁。
陈锡联一生坦荡,创造了不朽的功勋。
老将军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值得人们永远铭记。
参考资料:
《我记忆中的陈锡联上将》王文仲
《陈云对待犯错误同志的一贯态度及示范意义》出自《陈云与当代中国》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