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兵纷女声”
今年4月23日是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这样的殷切期望。
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他曾说:“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他看来,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党员干部:要读好三类书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意思是,读书人不一定都要去做官,但为官者必须坚持学习。这个道理在今天仍然适用。
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躬耕基层到领航中国,对读书的热爱,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如一,要求领导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也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自己的读书经历。
善学者,须择书。读书多多益善,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大量书籍中,领导干部应当围绕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自己爱好和有兴趣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有三个方面的书,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普遍应当读”。
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出的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2021年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习近平书单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好用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信手拈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娴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源于他多年孜孜不倦的阅读。
“读马克思主义原著要重视序、跋以及书页下面和书后附录的注释,还有马克思、恩格斯之间有关《资本论》的通信内容”,“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熟读经典、手不释卷,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多次分享读书心得,他特别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
二是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
领导工作综合性、系统性强,需要多方面知识积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需要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
不管工作多繁忙,习近平总会抽时间读书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知识与分析能力。比如,在厦门工作时,他经常联系厦门大学知名教授,向他们借阅名著或登门请教;到浙江工作后,他有一次讲起环保问题,提到国内外一些生态环保专家的最新著作,很多同事都没看过。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很多考验和挑战是过去没有经历过的,领导干部要胜任工作,不说外行话、不干外行事,必须下大气力完善知识结构、增长实践才干,不仅要读专业书籍“炼就金刚钻”,还要坚持社会实践“读好无字书”。
2013年11月,习近平到山东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图源:新华社)
三是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习近平指出,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
年轻时,习近平就对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爱不释手,里面的很多警句都能背下来。2013年11月,他到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饶有兴趣地拿起来:“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对国外文学经典、名言名句,习近平同样信手拈来。在巴黎,他细数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及著作,表明“了解法兰西文化,使我能够更好认识中华文化”;在莫斯科,他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句“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深刻揭示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伦敦,他谈及莎士比亚的作品:“我相信,每个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卓越的才华,而且能够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
习近平说,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
@青少年:“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
青春年少好读书。读书是青少年最好的成长习惯,影响深远。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常常走进校园,与学子们倾心交流,勉励大家“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
2018年5月,在同北京大学青年学生们交流时,总书记谈起自己当年的读书心得:“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这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他告诉同学们,“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
2023年5月31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六一”国际儿童节快乐。这是习近平在学生农场同正在进行农业种植实践的小学生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23年5月,在北京育英学校学生农场,看到孩子们拿起工具为西红柿、黄瓜秧苗等浇水、松土、除草、授粉,总书记说,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来自劳动、来自生活。他希望孩子们培养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能力,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知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提到:“数字化时代,社会节奏快,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坐着读本书不容易。”“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这句言简意深的话,道出了总书记关于读书的思考。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
“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
阅读,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而是一群人的并进。
“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民阅读,积极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写入“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这也是从2014年开始,“全民阅读”连续第12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部门立足自身,积极行动。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全国妇联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开展“书香飘万家”全国家庭亲子阅读行动的实施意见》;中国残联等三部门印发通知,组织开展全国残疾人文化周活动……
全民阅读大会盛况空前、各大图书馆到馆读者人数屡创新高、热门图书签售会大排长龙、图书市集人气火爆、网络图书论坛讨论热火朝天……种种喜人景象彰显了全民阅读工作的扎实推进和书香社会建设水平的稳步提升。
阅读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乎民族的未来。神州大地读书氛围愈发浓厚,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更加磅礴。
▌本文来源:人民论坛网
编辑/王萌 责编/王婷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