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步兵师团炮兵实力跟欧洲列强比有着明显差距,不是日本陆军没意识到,而是分配到的资源实在有限(资源主要投在海军上),加上在亚洲战场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在上世纪30年代,日本陆军其实就有步兵师团炮兵升级计划,只不过后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扩军速度太快根本没有资源去完成,最终只能搁置了。今天给大家说说日本陆军步兵师团炮兵升级的具体方案。
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
众所周知,日本陆军师从德国陆军,从19世纪末就在模仿德国陆军,炮兵建设方面自然也如此。一战前后日本陆军炮兵质量与欧洲列强差距并不大,当时日本陆军每个步兵师团下辖1个炮兵联队,每个炮兵联队有4个炮兵大队,每个炮兵大队12门火炮。日本步兵师团又分为挽马制和驮马制,挽马制以配备75毫米野战炮为主,驮马制以配备75毫米山炮为主,具体如下:
挽马师团下辖炮兵联队由个榴弹炮大队和3个野战炮大队组成,榴弹炮大队配备12门三八式120毫米榴弹炮,野战炮大队配备12门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全炮兵联队一共48门火炮。驮马师团下辖炮兵联队由个野战炮大队和3个山炮大队组成,野战炮大队配备12门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山炮大队配备12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全炮兵联队一共48门火炮。
大正四年式150毫米榴弹炮
这个配备在上世纪20年代还算可以,与欧洲列强比并不差,并且日本陆军还对三八式野战炮进行了改进,推出三八改式野战炮,最大射程超过11000米。后来火炮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开脚式炮架成为设计主流,日本陆军又设计出九零式75毫米野战炮和九五式75毫米野战炮,山炮方面也推出了九四式75毫米山炮,这几款新式火炮在性能上并不输于欧洲同类火炮。此外,30年代初期日本开始研制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该炮跟三八式120毫米榴弹炮比,性能上有质的提高。
日本陆军步兵师团炮兵实力与欧洲拉开差距是从30年代后期开始的,当时重新武装的德国陆军每个步兵师也是配备1个炮兵团,下辖4个炮兵营,但是火炮口径升级了,淘汰了75毫米口径火炮。新型师属炮兵团由1个150毫米榴弹炮营和3个105毫米榴弹炮营组成,虽然早期配备的火炮不少是一战老炮,射程不足,但火力上明显提升太多。30年代德日两国关系紧密,加上日本陆军曾经师从德国,对德国陆军新动向一直关注,因此也想学习这种新式炮兵团编制。
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
同时期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列强的陆军步兵师,其师属炮兵也是大量装备75毫米野战炮。英国陆军步兵师的师属炮兵以18磅野战炮为主,苏联陆军步兵师的师属炮兵则装备了大量的76.2毫米野战炮。所以德国陆军是最早在步兵师的师属炮兵全面换装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淘汰了75毫米口径火炮,这种新型炮兵团编制成为各国陆军学习的范本。美国陆军很快就跟进了,美国陆军步兵师的下辖炮兵团由1个155毫米榴弹炮营和3个105毫米榴弹炮营组成。
德、美两军的这种新型炮兵团编制,日本陆军很眼馋,决定效仿,最初的设想是将挽马师团的炮兵联队升级为1个150毫米榴弹炮大队和3个105毫米榴弹炮大队。105毫米榴弹炮自然是采用九一式,150毫米榴弹炮则先采用大正四年式(属于一战水平),待新型的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产能提升上去再逐步替换。
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日军有17个常设师团,其中14个挽马师团,另3个是驮马师团。当时日军105毫米榴弹炮有500门+(其中从法国购买300门),100毫米榴弹炮有300门(缴获东北军的),大正四年式150毫米榴弹炮有280门,用来武装14个挽马师团确实够了。因此,日本陆军推行新型炮兵联队的方案确实可行。但是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换装方案被推迟了。后来日本陆军规模迅速扩大,等扩充到上百个步兵师团的时候,根本没有资源去搞这种高配炮兵联队。
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
其实日本陆军这种新型炮兵联队即使搞出来,还是与欧洲列强有差距,只是在火炮口径方面赶上了,但在火炮机动性方面差距任然明显。日本陆军本质上是一支骡马化军队,只有少量火炮牵引车,大部分的火炮还是骡马牵引。像老式的大正四年式150毫米榴弹炮在使用骡马牵引时,还需要拆成两部分,炮架和炮管分开运输,作战时再组装起来,射击准备过程非常麻烦。
不过日本陆军并不死心,全面推广既然搞不了,那就部分搞。日本陆军在关东军的一部分步兵师团搞了一个缩水版的新型炮兵联队,下属4个炮兵大队,1个配备12门九五式75毫米野战炮,2个各配备12门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还有1个配备12门大正四年式150毫米榴弹炮,合计48门火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部分抽调到太平洋战场的日军步兵师团,其炮兵联队把大正四年式150毫米榴弹炮换成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并且使用履带式牵引车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