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不说暗话。背后“蛐蛐”别人,有意思吗?还真有点。
中国人做事,讲究一个光明正大,光明磊落,即便有意见,也提倡当面提。
背后说三道四,通常被认为是不体面、不礼貌的行为,难免反过来被别人蛐蛐儿。
今天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有一位网友,点了一杯1点点的藏青盐咸奶茶,不爱喝,想吐槽一下,但又不知道怎么形容好。
所以网友干脆打个比方,于是说,“想变成汪峰,可以喝这杯”:
图:潞帅帅/小红书
这位网友的意思是这奶茶,喝着有点糊嗓子,喝完感觉不舒服,甚至可以唱摇滚了:
谁还没有喜欢的爱豆嘛,提到摇滚,汪峰必须拥有姓名,偶尔背后蛐蛐一下爱豆,而且也没说什么别的,就是嗓子比较独特,识别度高,无伤大雅。
毕竟也有别的网友,觉得喝了以后感觉像痰:
问题是,无巧不成书,这话不知道怎么传到汪峰耳朵里面去了,汪峰还亲自回复了“真的吗”:
哈哈哈,真是糗大了,让人感觉怪不好意思的。
本着不怕好奇害死猫的精神,我倒要看看,什么奶茶,口味这么独特。
于是我打开1点点,找到了这款奶茶,原来这是一款用青藏高原的“藏青盐”调制的奶茶:
大概是因为市面上大多数奶茶都是甜的,所以这款咸奶茶的确与众不同,口味引发争议也是难免的。
喜欢的百喝不厌:
不喜欢的直呼诈骗:
众口难调,1点点这款奶茶,真可以用“ 汝之蜜 糖, 彼之砒霜” 来形容。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一说汪 峰,网友们可就都不困了,纷纷围观吃瓜。
有人说这位网友骂得太脏了:
有人起哄,唱起汪峰的歌:
有人说,这么说人家小心汪峰本尊过来:
万万没想到,说汪峰,汪峰到:
汪峰本尊出现,喜剧效果拉满:
四舍五入,网友借汪峰吐槽奶茶,现场被抓。
有人说这奶茶说不出的感觉,就是不舒服,但舍友爱喝:
有人说,汪峰嗓子里总感觉有东西,那意思是说,这个比喻挺恰当:
有人喝了两次,两次扁桃体发炎:
有人第一次喝就嗓子难受:
有人则跃跃欲试:
还有人说汪峰定律永不过时,即便是评论区,也抢不了第一:
这么难立的人设,居然立住了:
有人说看到了这位网友打的标签:
有人说就喜欢这一口咸奶茶:
而网友本人则表示略显尴尬,像是在厕所说人坏话,结果本尊在隔壁:
“汪峰上头条” 其 实早已经是一个网络熟梗、热梗了。
如果你还不了解,我大概讲讲。
该梗源于汪峰在娱乐圈中,多次遇到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导致其原本有望成为头条的新闻被掩盖。
网友们发现汪峰似乎总是 “运气不佳”,在冲击头条的道路上屡屡被其他更具爆炸性的新闻所干扰,于是 “汪峰上头条” 逐渐成为一个网络热梗,用于调侃某人或某事总是被其他更热门的事件抢了风头,也用来形容一些人想要获得关注,却总是事与愿违的情况。
这次网友借汪峰 吐槽奶茶口味,汪峰本尊回应,但是依然没上评论头条的事情,再次验证了“汪峰定律”的有效性。
人为什么喜欢“蛐蛐”别人?
吃完这个小瓜,咱们再来聊聊蛐蛐那点事。
“背后蛐蛐别人” ,通常是指在背后对他人评头论足、议论是非。那么人们为什么喜欢背地里议论别人呢?
首先,这是一种社交连接的本能。人类是群居动物,通过讨论他人来交换信息、建立共同话题,是社交互动的一种原始模式。
网友借汪峰吐槽1点点奶茶这事,本质上可能是在寻找归属感,通过分享 “非公开信息” 拉近彼此距离,寻找那些同样喜欢摇滚、喜欢汪峰的人。
其次,蛐蛐是一种心理防御与自我认同。一方面通过贬低他人(如议论对方的缺点),潜意识里获得 “自己更好” 的心理安慰,尤其当个体存在自卑倾向时。
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情绪宣泄。对他人不满却不敢当面表达,背后议论成为安全的情绪出口,比如当面(有机会的话)不敢吐槽汪峰,但是可以和未曾谋面的网友蛐蛐一下。
第三,蛐蛐反映了人们对八卦的好奇心。大脑对 “他人隐私” 天然敏感,这种好奇心源于进化中对环境信息(如谁可能有威胁、谁值得合作)的需求。
现代社会中,八卦虽不再关乎生存,但依然能带来短暂的刺激感和满足感。
第四,蛐蛐是一种权力与控制欲的隐性表达。背后议论有时是一种 “隐性攻击”,通过传播信息或评价他人,暗中影响他人的社交形象,从而获得对人际关系的掌控感,尤其是在组织中处于边缘位置的人,可能借此刷存在感。
最后,蛐蛐是一种无意识的从众行为。当周围人都在议论某人时,个体可能为了融入群体而跟随,避免被视为 “不合群”,这种行为未必出于主观恶意,而是社交压力下的本能模仿。
说到底,蛐蛐别人,是一种可以带来多种满足的心理需求。
蛐蛐别人 “正常” 吗?
既然蛐蛐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需求,那么蛐蛐别人算是“正常”吗?
这取决于两个核心维度:动机和影响。
什么是正常范围内的 “蛐蛐”呢?
一般来说,偶尔、非恶意的讨论,属于正常的蛐蛐。和网友客观分析某个人的行为,或出于关心分享信息,这是社交中的自然现象,甚至能促进对他人的理解。比如分析汪峰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这属于客观分析。网友针对的是奶茶,而非汪峰本人。
短暂的八卦冲动也属于正常的蛐蛐。每个人都可能有过对他人私事的好奇,只要不付诸行动或传播不实信息,属于正常的心理波动。
那么需要警惕那些“异常”的“蛐蛐”呢?
首先,避免频繁且带有攻击性的蛐蛐。如果习惯通过贬低、造谣、夸大缺点来议论他人,甚至以此为乐,可能反映出内心的嫉妒、敌意或严重的自我认同危机,长期如此会破坏人际关系,就属于非正常蛐蛐。
此外,沉迷于他人隐私并传播,属于不正常“蛐蛐”。过度关注他人生活细节(如狗仔队跟踪式讨论他人的感情、家庭),可能是自身生活空虚、缺乏目标的表现,需要调整注意力焦点。
最后,因议论产生负罪感或焦虑的话,属于不正常“蛐蛐”。如果明知背后议论不好,却无法控制,甚至因此失眠、内耗,可能是社交压力或认知冲突的信号,需要自我觉察或寻求心理调节。
那么如何应对“蛐蛐”冲动呢?
下次如果你忍不住想要蛐蛐别人,不妨问自己,“我这么做是为了什么?获得认同感?宣泄情绪?还是单纯无聊?”
另外注意区分 “事实” 与 “评价”。健康的“蛐蛐”基于事实,而非主观评判。避免夸大或扭曲,能降低议论的伤害性。
如果对某人有意见,尝试在合适的时机、以尊重的方式直接沟通,这比背后蛐蛐更能解决问题,也减少内耗。
最后,完全杜绝背后议论几乎不可能,但可以选择远离充满恶意的圈子,靠近更注重建设性沟通的人际关系,减少被不良氛围影响的可能。
总而言之,蛐蛐别人本身是人性的一部分,在适度、非恶意的范围内属于正常社交行为。
但如果成为习惯或带有明显攻击性,则需要警惕是否反映了内心的失衡。
关键在于保持觉察:我们的“蛐蛐”是在促进理解,还是在制造分裂?成熟的社交,往往始于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少一点 “蛐蛐”,多一点坦诚,关系会更轻松自在。
最后,如果你也喜欢摇滚,喜欢汪峰,一起祝他早日上个头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