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新朝为前朝修史是确立自身正统性的重要手段。然而,元朝却在灭宋近70年后,直到其统治末期(至正三年,1343年)才仓促完成《辽史》《金史》《宋史》的编纂。
元朝灭金、宋后,面临一个棘手问题:如何定位辽、金、宋三朝的历史地位?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元朝自身的合法性。根据儒家传统,天命只能归于一个正统王朝,但辽、金、宋长期并立,元朝继承谁的天命?这一问题引发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议。
以宋为正统认为,元朝应该以宋朝法统,将宋立为正统,辽和金应该被视为割据政权。此派多为南方汉人儒士,强调南宋为华夏正统。
以辽、金为北史的认为辽、金统治北方更久,且金朝灭北宋,应分宋为北宋、南宋,与辽、金并列。此派多为北方士族,受金朝文化影响较深。
还有一派认为,辽、金和宋三国皆非正统,宋辽金时期属于分裂时代,元朝直接继承三者,而非某一特定王朝。
自忽必烈时期开始,历经仁宗、文宗等朝,如何修史始终悬而未决。元廷担心任何一方观点都会激化南北矛盾,危及统治稳定,因此修史工作一再搁置。
在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南人(原南宋汉人)地位最低,而北方汉人(原金朝臣民)与蒙古贵族关系更近。修史涉及对宋、金的评价,本质是南北文化认同的博弈。若独尊宋,则北方士族不满。若抬高金,则南方汉人反弹。这种矛盾使元廷难以决断。
直到至正三年(1343年),元朝已深陷危机:黄河水患、财政崩溃、红巾军起义(刘福通“反元复宋”)此起彼伏。为挽救合法性,元顺帝与丞相脱脱决定以修史为政治工具,达成三重目的:
宣示正统,凝聚人心
通过承认辽、金、宋三朝均为正统,元朝以“合承三国”的姿态,将自身塑造为超越汉人王朝的大一统继承者,缓解南北对立。
汲取治乱经验
三朝兴亡的教训可为元廷提供应对危机的策略,如金朝的汉化改革、宋朝的士大夫政治等。
转移社会矛盾
修史工程招募大量儒士,既能安抚汉人精英,又可借机清理“反元复宋”的历史话语权。
最终,脱脱以“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折中方案,强行终结争议。这一方案回避了天命归属的核心问题,却为快速成书提供了政治基础。
尽管争议拖延数十年,三史实际编纂仅用两年半(《宋史》耗时最长)。
元灭宋时,忽必烈采纳耶律楚材建议,保护江南典籍,加之辽、金文献因时间较近得以留存,为修史提供了丰富素材。
自忽必烈时期起,王鹗等人已着手整理辽、金旧史,虽未成书,但积累了部分底稿。
三史内容冗杂重复(如《宋史》列传多达2000余人),体例混乱,甚至存在“一人多传”“事件缺漏”等问题,被后世诟病为“二十四史中最劣”。
与唐代修八史(《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南史》《北史》,这八史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相比,元朝的处理更具妥协性:唐代通过肯定南北朝各政权地位,淡化华夷之辨,服务于大一统;而元朝的三史同修,则是多元文化碰撞下的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