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酱说:
园丁式父母,是负责提供一个开放、稳定充满爱的空间,让任何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可以任意蓬勃发展。
全文3041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
编辑丨人民酱
作 者 | C妈 来 源 : CC爸妈(公众号ID:cc-bama)
我们办公室有个小伙伴,总是间歇性反思自己。
还给自己定不吼孩子的kpi,但坚持不了两天就破功。
她想不明白,怎么娃越大,对他越不耐烦,几乎每天都吼他:
每次看到孩子磨磨蹭蹭,坐书桌前半天都不动笔;
晚上睡前叫了一遍又一遍,他都不为所动;
下班、做饭、收拾家务累成狗,他还在一旁大喊大叫,缠着你跟你玩。
聒噪的娃,隐忍的她,最后总是以吼一阵、阴阳一顿、娃闹气大哭结束。
也是邪了门,原来娃一哭吧,就想哄,现在娃一哭吧,就超烦!
不仅没有心疼,只觉得更恼火和烦躁。
小伙伴来吐槽这事儿,本是求安慰来的,结果她收获的只有+1,+1......
今天,我就是来破局哒~
明明是亲生的,明明也很爱,但就是一带孩子就烦?
从今天开始,把这三句话焊在舌头上,你就不烦了!
我亲测有效,一定要试一试。
一、是不是我太累了?
疲惫的躯壳,装不下温柔的灵魂。
对孩子有耐心这件事,从来都不是靠忍。
仔细想想,你都是什么时候觉得孩子烦?
要么是跟老公吵架,跟婆婆怄气。
要么是身体抱恙,工作不顺。
这个时候,娃拿本书跑过来找你“妈妈给我读一读”,你也会不耐烦地说 “走开,走开,自己看一会儿,别来烦我” 。
不是孩子不可爱,也不是他的行为有多么糟糕。
读书,养成阅读习惯,放在日常,求之不得的一件好事啊?
可见,当你觉得孩子很烦,看孩子很不顺眼,大概率不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我们自己透支了最后1%的情绪电量。
《习惯的力量》中提到过:人的意志力类似于体力,是一种力量的表现。
劳累、疲惫、缺乏营养,都能让一个人的意志力变脆弱, 当你超负荷运转时,就会出现「养育倦怠」,包括但不仅限于:
对孩子的哭声麻木或厌烦,而非心疼;
对孩子的表现忽视、敷衍,不想管他那么多;
觉得自己带不好孩子,怀疑自己的育儿方法,怀疑自己不是好父母。
这个时候,多数是妈妈太累了,累到自己已经没办法控制身体和情绪了。
所以,亲爱的,当你觉得孩子很烦,那你一定要先对自己好一点。
烦躁不是你的错,是提醒你该疼自己了。
先把自己当个人,再当妈。
如果你自己电量都20%以下亮红灯了,强行要高能量运转,你会发现,你做的基本都是破坏性行为。
说难听的话,打压、讽刺、阴阳孩子……
人性中的恶压不住一点,争先恐后的往外蹿。
别说解决问题了, 连作为老母亲最基本的体面也没了。
所以,当我见娃就烦的时候,我会确认一句:是不是我太累了?
如果是,那我不解决问题,先修复自己。
能懒就懒着、能躲就躲开、能不管就不管、有冲突先闭嘴、有问题先放放。
我去听听歌、追追剧、刷刷手机,把自己电量充到80%以上,再去面对孩子。
而不是,一味的忍耐,最后大爆发,把孩子当作情绪垃圾桶。
二、是不是我没理解孩子?
当大人太久了,就会忘了当小孩的感觉。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烦,是因为把孩子当做了微缩版大人,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对待他。
你不明白:
为什么穿衣服这么简单的事情,催八百遍也穿不好?
为什么说了无数次的问题,孩子就是屡教不改,明知故犯?
为什么只是丢了一个奥特曼卡片而已,就哭天喊地?
为什么明明是他做的不对,他还乱发脾气?
因为不理解,就特别烦躁。
所以,当你觉得孩子烦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
倒退30年,那个小时候的我,能比孩子表现得更好吗?
后退30年,这点屁事儿真的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影响孩子长大吗?
这个物品、金钱的损失,完全超出我可承受的范围吗?
然后你就会发现,到头来不过一句:其实这样也没关系。
童年这些琐事,只意味着当下,对未来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
那些让我们烦躁无比的事情,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还只是个孩子。
因为能力与经验限制,尽管父母觉得简单的事情,他们依然做不好;
因为注意力和控制力不足,就是没办法做到长时间专注一件事;
因为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全,理智、逻辑能力欠缺,孩子没办法深思远虑、考虑因果;
因为“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他们做很多事都是任性的我就要、我就想......
我们面对的,始终是一个脑子还没长好的小孩。
有必要那么较真,跟他那样计较吗?
当我把自己的年龄设为“满30岁-20岁”,我突然发现:
很多问题只是时间问题;
很多问题只是年龄问题;
很多问题只是心智发育问题;
很多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
三、是不是我期待太高了?
很多时候,痛苦来源于不合理的期待。
我们总觉得,孩子又大了一岁,TA该长进了,该能做更多事情了,该学会体谅父母的辛苦了。
但现实,娃根本没什么变化,还可能出现倒退,学过的知识又忘了,立过的规矩会反抗了。
甚至还不如前两年乖巧懂事了。
一旦你产生了:
“这么简单你都不会”、“这个毛病说了20次怎么还犯”、“你都这么大了不能体谅体谅我们”的念头。
不耐烦的感觉就会随之而来了。
但你要知道,你不可能养育一个处处完美的小孩。
人生3件事,接受父母的平庸,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孩子的平庸。
如果你小时候不是学霸,孩子没考前三,也很正常。
如果你小时候没有什么天赋异禀,那孩子兴趣班表现没有太突出,也很正常。
如果你小时候做不到坐站有相、知书达理,那孩子每天指甲有泥、身上挂彩,见人爱答不理,也正常。
咱都长到30好几了,谁不是一身的毛病?
有人丢三落四、有人邋里邋遢、有人挑食厉害,有人起床气……
咋到孩子身上,就无法忍受了。
只要你降低期待,你会发现,孩子身上所有的问题,全部就会消失。
你轻松,孩子也会变得很快乐。
重点是,这些毛病,完全不会影响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成功的人。
像我,懒癌患者、拖延大师、凑合专家、再说吧专属代言人,真要较真,浑身都是毛病。
30年来都如影随形,根本甩不掉,大概率,这辈子永远都甩不掉,会至死不渝的跟我走进坟墓里。
但我还能这么普信 (普通且自信) ,大概就是因为一路走来,父母没有天天按着缺点改造,而是逮着优点狂炫。
不管别人觉得我好不好,我反正觉得自己很好。
我认为这是每个父母每天早起、睡前,都应该给自己洗脑的一句话:
不管我孩子是不是真的好,我反正觉得他很好。
因为那些“不好”,不大可能因为你死乞白咧的管教而变好,对孩子而言,几乎都是在消耗他。
但那些“好”,很大可能因为你的忽略,而偷偷溜走。
最后,“短”改不掉,“长”也发挥不了,赔了夫人还折兵。
结尾,借用《园丁与木匠》中的一句话:
木匠式父母,是奔着「塑造一个成品」去养孩子的,孩子被修剪到伤筋动骨,还不见得能让你满意。
园丁式父母,是负责提供一个开放、稳定充满爱的空间,让任何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可以任意蓬勃发展。
你负责阳光雨露,他负责野蛮生长。
*来源: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也许你会喜欢
【社交】
【方法】
【真实】
【羡慕】
添加教育助理个人微信号( yanzhijiasuo )为好友,备注您孩子的年龄或自己的身份,我们将把您加入到相应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福利。
欢迎关注人民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