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山东瞬翔(聊城)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孙培水)
当事人被控开设赌场罪被逮捕,后辩护团队孙培水、李强律师介入辩护,两位律师通过罪名定性辩护(主张构成赌博罪)、从犯地位论证、立功情节挖掘三线并进,并提交类案判例、学术观点等支撑材料,虽经辩护人与司法机关的良性互动,仍未改变定性结果,当事人认罪认罚并表示不上诉,但辩护为厘清网络赌博与聚众赌博的界限、从犯、立功的认定标准、电子证据审查标准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实践样本,辩护价值与经验值得总结。
一、基本案情
2021年至2022年,当事人利用微信组织参赌人员,依托某科技公司开发的“开心玩游戏”APP设立赌博圈子,担任圈主。参赌人员通过审核后,在APP内以“打麻将”“跑得快”等方式赌博,赌资自行结算。当事人以低价购买房卡,再以高价出售,非法获利18万余元。另查明,当事人因推荐他人开设赌场,获科技公司返利4000元。案发后,当事人退赃5万元。
二、辩护策略与核心观点
辩护人认为,当事人的行为不构成开设赌场罪,而应认定为赌博罪,且具有坦白、立功、退赃、认罪认罚、初犯、从犯、退赃等从轻减轻处罚情节,建议适用缓刑;若认定开设赌场罪,则应认定为从犯,应当减轻处罚。
三、关于不构成开设赌场罪的辩护要点
1. 不符合开设赌场罪的客观要件
未担任赌博网站代理:当事人无下级账号,参赌人员自行注册,无代理层级关系。
未直接参与赌资结算:赌资由玩家自行结算,房卡差价不同于"抽头渔利",更符合《赌博犯罪司法解释》第1条"组织三人以上赌博,抽头渔利数额累计达到5000元以上"的赌博罪特征
无证据证明王某明知APP被用于赌博(参考最高检指导性案例第146号"主观明知应结合参与程度、获利方式等综合判断")
平台性质未明确认定:无证据证明APP属“赌博网站”,房卡用途中立,作为二级销售代理无审查义务(类比《电子商务法》第27条平台经营者责任)。
2. 不构成共犯
无技术支持或资金结算行为:当事人仅销售房卡,未对赌博网站提供直接帮助。
主观不明知平台涉赌:作为销售代理,无义务审查平台业务模式,无证据证明其明知APP用于赌博。
3. 罪刑法定原则的适用
当事人行为与开设赌场罪的构成要件不符,不应扩大解释。
4、法律适用创新:
提出"三要件区分法":开设赌场罪需同时具备场所固定性、组织持续性、抽头直接性
构建"中立技术服务"抗辩模型:援引《电子商务法》第38条平台责任条款
四、若构成赌博罪,亦属从犯
1.未实施“聚众赌博”核心行为
无抽头渔利,获利与赌局输赢无关。
赌资数额、参赌人数证据不足,未达立案标准。
2. 不构成“以赌博为业”
主要收入来自房卡销售,非直接赌博获利。
3. 可能构成帮助犯,但情节轻微
房卡功能中立,未直接促成赌博。
作用有限,建议三年以下并适用缓刑。
五、立功情节的认定
1. 事实依据:当事人检举丁李等人犯罪,公安机关查证后对二人采取强制措施。
2. 法律依据:根据《刑法》第68条,揭发他人犯罪查证属实即构成立功,与是否同案犯无关(参考《刑事审判参考》第658号案例)。
3. 应依法认定立功并减轻处罚。
六、未采纳辩护意见的反思
1、最佳介入时机错失:刑事拘留后未及时聘请介入,“黄金37天”侦查初期未向公安机关提交书面意见,未向检察院提交不予批捕法律意见,错失充分论证以上辩护意见争议焦点的大好时机。
2、与检法多次深入充分沟通但没有得到认同,特别是审查起诉阶段没有得到检察院认可。
3、本案证据链条对“赌场经营稳定性”的认定(如场所、资金、组织分工等)等对当事人存在不利的证据支撑;
4、检举线索的“实质性协助”要件是否满足立功标准存在争议;
5、类案检索的匹配度及地域司法实践差异存在争议。
七、永不放弃的辩护
1. 向法庭提交《量刑说理书》,援引《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第12条"对于较轻罪名辩护意见未被采纳的,可在量刑时酌情考虑"
2. 引用张明楷教授"刑法既要惩治犯罪,也要给转型中的社会行为留出空间"的观点,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
八、判决结果与辩护价值
辩护人虽未能扭转判决,辩护意见未被采纳,但通过系统性辩护策略的构建,法庭在量刑时也充分考虑以上争议焦点和从轻情节。而那些在法庭上掷地有声的质证意见、在电子证据质证、平台运营模式分析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在卷宗里密密麻麻的批注笔记,终将如星火燎原,推动法治进程,并为后续类案辩护积累宝贵经验,案件反映出的司法认定标准差异,也为在涉赌案件理论研究和实务探讨提供有益样本,终将在未来某个案件中绽放光芒。
走出法院时,夕阳将所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这个充满隐喻的画面,恰似网络时代刑事司法的缩影:技术革新不断冲击传统法律框架,法律人都应当在创新与守成之间艰难求索。
正如霍姆斯大法官所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当我们在这里讲述这个故事,既是对过去的告别,更是对未来类案辩护的期许。在现实与理想的临界地带,每个法律人都是掌灯者——我们以《刑法》刻度丈量罪责的阴影,用《刑诉法》棱镜折射程序的光芒,更以数十次会见捕捉的细微震颤,校准正义的坐标。我们相信,每一次倾尽全力的辩护,都是法治星火穿越法条褶皱的远征。(摄影编辑:史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