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已不是问题

(文/旌 浩)

现代交通的发达,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国有与民营的携手,让距离感縮小了。对现代人来说,距离已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最近,从网上读到由汪鑫创作的新书《距离:漂在北京的那群人》,让人思考起距离问题。

作者凭借深厚的创作功底,用细腻笔触,着笔漂在北京的那群人的甜酸苦辣,记录那些与你我擦肩而过的面孔,讲述“熟悉的陌生人”的故事,让人欲罢不能捧读。



书中的老张,是3个孩子的父亲,生活的磨难如影随形,女儿的“985”高校录取通知书,让他在尘埃中看到了星光;葛阿姨身着广场舞红裙,从下岗潮的寒冬走到如今,用坚韧诠释着生活的真谛;小刘在爱情与事业的漩涡中挣扎,始终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向往……这些平凡的“北漂”人,把遗憾化作前行的动力。

当你翻开这本书,会在字里行间遇见那些熟悉的身影:抱着电脑穿梭在写字楼的邱力、送女儿上学的朱珠、为梦想熬夜修改设计稿的崔亮亮。他们的故事,是无数“北漂”人的缩影。原来,我们都在同一片星空下。

现实中何止该书中写到的这些人物?我身边的朋友中,不乏离开故土,到北京艰苦创业,并各自闯出一片天地。

比如,有一位从河南省南阳邓州到北京闯荡的尤姓朋友。刚到北京还只是毛头小伙子,在北京通州承包地创业。后来转让土地,改做文化活动项目策划和马拉松体育,并到清华大学继续教育EMBA商学院深造。现在他旗下的马拉松事业逐渐广为人知,成功策划运作了多次大型马拉松赛事,广获认可。

另一位姓张的朋友,原在山东某地当中学教师,因喜欢写作,后在山东省作协下属的《山东文学》杂志工作。1998年,山东作协《作家报》停刊后,他发挥其文学功底特长,联合几名有志之士,移师北京,将《作家报》发展成为华文作家网矩阵,涵盖文学、书画和影视等多个领域,为基层文艺爱好者、创作者和读者服务,搭建起地方文艺爱好者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受到关注。

还有一位来自河南安阳的靳先生,从小受家乡殷墟文化的影响,对甲骨文传统文化情有独钟。靳先生带着妻子从安阳到北京闯荡,创办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自担任院长;还在CCTV商企汇与3.15摄影兼职。现在他还创业了“乐订坊数字人”网站,新媒体做的风生水起,女儿也在北京研究生毕业,一家人事业和生活稳定。

一个发达的城市往往是胸怀宽广的,广觅人才。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尽管对引入外来人才或劳动力,较之其他城市有所严谨,但这些年也逐渐对外来人才有所放宽。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北京没有户籍的“北漂”人口为824万人,占总人口的37.7%‌‌1。近一两年,这个比例又有所扩大。随着今后“新北京”人口增长,北京成为移民人口越来越多、本土人口越来越少的城市,也很自然了。

(写于2025年4月22日)

(作者旌浩,本名王谨,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