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峰的指尖在泛黄卷边的纸页上轻轻摩挲,如同一位老中医为病人把脉。临汾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平水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柳峰告诉记者,一本受损的古籍从开始修复到最后修好入库,大致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
杨柳峰说,小时候爷爷经常带着他对一些珍贵的藏书修修补补,或许是受家里的影响,杨柳峰上大学的时候就选择了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毕业后成立了以技艺传承、研究、文物修复等为主业的工作室,曾参与多个博物馆和档案馆的古籍修复及仿真复制等工作。
“我们修的不仅是纸,是文明的‘DNA’”,以手为媒,以心为尺,传承者在方寸纸页间完成了一场场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
记者:徐伟
摄制:李虎威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