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小丽,妈妈给你转了六千块钱,收到了吗?”王阿姨轻声问道。
“收到了,妈。今年过年您一定要来我家住!”女儿的声音透着温暖。
夜深人静,王阿姨起身去卫生间。经过厨房时,她听到里面传来低语声。
出于好奇,她放慢脚步,不经意间听到了张明和小丽的对话。
接下来的话让我彻底傻眼了……
01
王淑芬是一名退休了五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同事和学生们都习惯称她为王阿姨。
自从丈夫因病去世后,这座老旧的两居室就只剩下她一个人居住。
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家三口的合影,那是小丽大学毕业时拍的,也是丈夫离世前不久的全家福。
每当夜深人静,王阿姨总会看着那张照片出神。
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皱纹,但那双眼睛依然明亮如初,仿佛还闪烁着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光芒。
早春的一个周末,王阿姨正在厨房准备午餐。
案板上摆着几根青菜和半块豆腐,简单却足够。从冰箱里取出一小块肉时,她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放了回去。
“省着点吧,下个月小丽该交房贷了。”她喃喃自语道。
餐桌上,王阿姨打开电视,调到了新闻频道。
她一边咀嚼着清淡的饭菜,一边时不时看向手机,期待女儿的消息。
上个月寄出去的六千块钱,小丽只回了一句“收到了,谢谢妈”。
王阿姨能理解,女儿在大城市工作忙,没时间多聊天。
从小丽大学毕业那年起,王阿姨就开始每个月给她寄钱。
刚开始只是三千,因为那时小丽刚到北京,租的房子是和别人合住的隔断间,生活拮据。
“大城市消费高,我这个当妈的不能让孩子吃苦。”这是王阿姨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当年为了供小丽上大学,王阿姨和丈夫省吃俭用,甚至延迟了原本计划中的房屋装修。
丈夫总说:“咱们苦点没关系,只要孩子能出人头地。”
小丽确实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
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外企工作,虽然起点不高,但好歹是个体面的白领工作。王阿姨为此感到骄傲,每次和老同事聚会时总会提起。
随着小丽在北京站稳脚跟,她开始考虑买房的事情。
那时房价已经不低,首付就要几十万。小丽找到王阿姨,希望能借一些钱。
没有丝毫犹豫,王阿姨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和丈夫的一部分抚恤金,凑了二十万给小丽。
“妈,这是借您的,以后我一定还。”小丽当时郑重承诺。
王阿姨却摆摆手:“你爸生前就说过,咱们有的就是你的。你安心用吧,不用还。”
除了这笔钱,王阿姨还将每月资助的金额增加到了六千元。她知道小丽每月的房贷压力不小,工资又大部分用于日常开销,能帮一点是一点。
退休后,王阿姨的收入只有每月四千多元的退休金。
为了能按时给小丽寄钱,她开始精打细算地生活,甚至在社区找了份兼职——每周去附近的辅导班教几个小时的语文课。
邻居老李曾劝她:“淑芬啊,你也该为自己考虑考虑了。小丽都工作这么多年了,应该能自己养活自己了吧?”
王阿姨总是笑着回答:“李姐,你不懂。现在年轻人压力多大啊!房贷、车贷,还有生活费,哪样不花钱?我这个当妈的能帮就帮一点。”
三年前,小丽经人介绍认识了张明,一个比她大一岁的男人。张明在一家国企工作,收入稳定,家境也不错,看上去是个不错的对象。
两人相处半年后,张明向小丽求婚了。
婚礼虽然不算豪华,但在北京一家四星级酒店举办,也花了不少钱。
王阿姨拿出五万元作为礼金,还特意从老家带来一套祖传的金饰作为嫁妆。
婚礼那天,王阿姨穿着精心准备的旗袍,坐在主桌上,看着女儿幸福的笑脸,心中满是欣慰。张明的父母坐在对面,虽然交流不多,但看上去还算和善。
“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希望两位老人家多多关照。”王阿姨举杯向张父张母致意。
张父点点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婚后,小丽和张明住进了那套有着沉重房贷的房子。
王阿姨本想着女儿有了依靠,也许可以减少一些经济支持,但考虑到两人刚结婚,各种开销可能更大,她还是坚持每月按时汇款六千元。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间小丽结婚已经两年多了。
这期间,王阿姨去北京看过女儿几次,但每次都是住酒店,从未在女儿家过夜。
小丽的解释是房子小,没有多余的房间。
王阿姨对此并不在意。能看到女儿生活得好,她就满足了。
何况北京的住房确实紧张,年轻人能有个小两居就不错了。
只是,随着春节的临近,王阿姨心中渐渐萌生了一个想法:今年过年,她想去女儿家住几天。
02
腊月初,王阿姨鼓起勇气拨通了女儿的电话。
“小丽啊,今年妈想去你那过年,可以吗?”王阿姨试探着问道。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传来小丽有些迟疑的声音:“妈,您想来当然可以啊,就是...”
“就是什么?”
“没什么,就是我们这房子您知道的,不太大。”
王阿姨笑了笑:“妈不讲究,有张沙发就行。”
这时,电话里传来了张明的声音,似乎是在问小丽在和谁通话。随后,小丽告诉王阿姨稍等一下,电话那头传来了压低声音的交谈。
过了一会儿,电话重新回到小丽手中:“妈,我和张明商量好了,您过年来吧,我们这儿房间多着呢,您过年来住几天,想住多久都行。”
听到这话,王阿姨心里乐开了花。这些年来,她一直独自一人过年,虽然有邻居相邀,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今年能和女儿一家团聚,实在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挂了电话,王阿姨立刻开始筹划过年要带的东西。她列了一个长长的清单:女儿喜欢的家乡特产、给女婿准备的烟酒、还有一些自己平时做的腌菜和干货。
“小丽从小就爱吃我腌的萝卜,这次多带点。”王阿姨一边收拾一边自言自语。
除了这些,王阿姨还特意取了两万块钱作为压岁钱。虽然女儿女婿都已经是成年人,但在她眼里,给孩子压岁钱是长辈的心意,不能省略。
腊月二十五那天,王阿姨拖着行李箱,手里还提着两个大包小包的东西,坐上了前往北京的高铁。一路上,她的心情无比愉悦,不时看着手机里小丽的照片出神。
“这孩子,越长越像她爸。”王阿姨轻声感叹道。
北京站的人流如潮,王阿姨站在出站口,张望着寻找来接她的女儿。半个小时过去了,人群渐渐稀疏,却不见小丽的身影。
王阿姨拨通了女儿的电话:“小丽,妈到了,你在哪呢?”
“妈,对不起,我今天有个紧急会议脱不开身。您打个车来吧,我把地址发给您。”小丽的声音里带着歉意和忙碌。
王阿姨虽然有些失落,但也理解女儿的工作情况。她按照小丽发来的地址,打车前往位于北京郊区的小区。
一个多小时后,出租车停在了一栋高层住宅楼前。王阿姨拖着沉重的行李,气喘吁吁地爬上了电梯,来到小丽家门前。
按响门铃后,来开门的是张明。他看上去有些意外,但还是帮忙接过了行李。
“妈,您来了。”张明的语气平淡,没有太多热情。
王阿姨微笑着点点头:“是啊,路上还顺利。小丽呢?”
“她还在公司,说晚上才能回来。”张明带着王阿姨进入客厅,“您先坐,我给您倒杯水。”
王阿姨环顾四周,这是她第一次来女儿的新家。
房子装修得很现代,家具都是简约风格,与她老家的布置截然不同。
客厅不大但整洁,墙上挂着几幅抽象画,看不出什么特别的含义。
正当王阿姨欣赏着房子的布置时,从其中一个房间里走出来一位六十多岁的妇女。
“这位是...”王阿姨疑惑地看着张明。
张明介绍道:“这是我妈。爸,您出来一下,这是小丽的妈妈。”
从另一个房间里,走出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是张明的父亲。两位老人礼貌地和王阿姨打了招呼,但并没有太多交流。
王阿姨有些意外:“你父母也来过年啊?”
张明点点头:“是啊,他们前天就到了。”
接下来的气氛有些尴尬。王阿姨想和张父张母多聊几句,但对方似乎兴致不高,简单应答几句后就各自回房了。
张明给王阿姨倒了杯水,然后说:“妈,您也休息一下吧,小丽回来还得一会儿。”
“好的,那我行李放哪个房间?”王阿姨站起身问道。
张明的表情突然变得有些为难:“这个...我爸妈各住了一个客房,我们就一个主卧...”
王阿姨明白了:“那我睡沙发就行。”
“不好意思啊妈,实在是住不下了。”张明的语气听不出真诚的歉意。
王阿姨强笑着摆摆手:“没关系,我睡沙发就行了,反正就几天。”
03
晚上,小丽回来后,看到母亲已经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张明在厨房里准备晚餐,而他的父母各自待在自己的房间。
“妈!”小丽快步走过去,给了王阿姨一个拥抱,“对不起,今天实在是走不开。”
王阿姨拍拍女儿的手:“没事,妈理解。”
小丽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问:“张明安排您住哪里了?”
“沙发。”王阿姨轻描淡写地回答。
小丽脸上闪过一丝尴尬和愧疚:“妈,要不您睡我们房间吧,我和张明挤一挤。”
“不用了,沙发就挺好的,妈不讲究。”王阿姨不想给女儿添麻烦。
晚餐时,一家五口坐在一起,气氛却不如王阿姨想象中那么和谐。
张父张母话不多,只是埋头吃饭。
张明偶尔和父母说几句家乡的事情,而小丽则显得有些拘谨,不时关切地看向王阿姨。
饭后,张明的父母又各自回房休息了。
小丽帮王阿姨在沙发上铺好被褥,又拿来一个枕头。
“妈,您将就一晚,明天我想办法。”小丽内疚地说。
王阿姨摸了摸女儿的头发:“傻孩子,妈不在乎这些。对了,给你带了些家乡的特产,还有你爱吃的腌萝卜,在那个蓝色袋子里。”
小丽眼睛一亮:“真的吗?我好久没吃到您做的腌萝卜了!”
这一刻,王阿姨感到一丝慰藉。
女儿还是那个女儿,对自己做的食物依然充满期待。
夜深了,屋子里渐渐安静下来。
王阿姨躺在沙发上,听着陌生的环境中各种细微的声响,久久不能入睡。在这个女儿的家里,她竟感到了一丝陌生和孤独。
次日一早,王阿姨习惯性地早起。
她轻手轻脚地收拾好被褥,然后走进厨房,想给一家人做顿丰盛的早餐。
正当她在冰箱前翻找食材时,张母走了进来。
“您这是要做什么?”张母的语气带着几分疑惑。
王阿姨笑道:“想给大家做点早餐,您有什么想吃的吗?”
张母摇摇头:“不用麻烦了,我们平时都是吃馒头稀饭,简单些。”
话虽如此,但王阿姨能感觉到张母并不太欢迎自己在她的“地盘”上忙活。无奈之下,王阿姨只好退回客厅,看着张母在厨房里忙碌。
不一会儿,张父也起床了。
他和王阿姨打了个招呼,然后直接坐到餐桌旁等着用餐。张明随后出来,看到这一幕,只是点头示意了一下。
小丽是最后一个起床的。看到这尴尬的场面,她赶紧过来帮忙端菜盛饭。
早餐很简单,就是馒头稀饭和几样咸菜。
王阿姨看着碗里寡淡的稀饭,不禁想起了家乡丰盛的早餐。
饭后,张明提议带父母去北京城里转转,看看故宫、天安门之类的景点。
王阿姨本以为这个提议包括她在内,却听到张明对小丽说:“你就留下来陪你妈吧,我们可能要玩一整天。”
小丽点点头,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安排。
送走张明一家三口后,屋子里终于只剩下母女两人。
小丽长舒一口气,仿佛卸下了什么重担。
“妈,对不起,这几天委屈您了。”小丽歉疚地说道。
王阿姨摇摇头:“不委屈,能看到你就好。只是...你公婆一直这样住着?”
小丽犹豫了一下,然后点点头:“他们说年纪大了,睡不习惯一个房间,所以各自住一间。”
王阿姨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笑了笑:“你和张明过得好就行。”
接下来的几天,情况并没有太大改善。
王阿姨每晚都睡在沙发上,白天则大多时候和小丽单独相处,因为张明总是带着父母出去游玩。
每当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时,气氛都显得有些压抑,话题也仅限于表面的寒暄。
王阿姨逐渐发现,在这个家里,张父张母似乎拥有某种特权。他们的意见总是被优先考虑,他们的习惯总是被尊重,而她这个岳母,则仿佛是个局外人。
04
除夕前一天,王阿姨决定亲自下厨,做几道家乡菜,希望能借此拉近与张明一家的距离。
“小丽,妈想明天做几道菜,你看行吗?”王阿姨征求女儿的意见。
小丽欣喜地点头:“太好了!我好久没吃到您做的菜了。”
当天下午,王阿姨和小丽去超市采购了大量食材。
回来后,王阿姨就开始在厨房里忙活起来,准备一些需要提前腌制的食材。
正当她专心致志地切菜时,张母走进厨房,脸上带着些许不悦:“这是在做什么?”
王阿姨微笑解释:“想为大家做几道我们老家的菜,明天就除夕了,热闹热闹。”
张母皱眉道:“我们家过年有自己的习惯,不用麻烦了。”
王阿姨愣住了,手中的刀停在半空。就在这时,张明和张父也回来了。
“妈,您这是...”张明看着满桌的食材,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满。
小丽赶紧解释:“张明,我妈想给大家做几道她拿手的菜,尝尝鲜。”
张明冷冷地说:“我妈已经计划好明天的菜单了,不用再添麻烦了。”
气氛顿时变得极为尴尬。王阿姨尴尬地笑笑,开始收拾食材:“那就按你们的习惯来吧,妈不插手了。”
她转身走出厨房,心中涌起一阵酸楚。
在女儿的家里,她竟然连做顿饭的资格都没有。
夜深人静,王阿姨起身去卫生间。
经过厨房时,她听到里面传来低语声。
出于好奇,她放慢脚步,不经意间听到了张明和小丽的对话。
接下来的话让王阿姨彻底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