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下午,北京图书大厦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值第30个“世界读书日”前夕,“慢文化”作家山峰“慢下来与自己和解——疗愈之旅”第四站活动在此举行。山峰携十年磨砺的文学与电影作品,以及他发起的公益项目“山峰的书房”,为都市人呈现了一场关于自然、文学与精神疗愈的深度对话。活动当天,山峰以五部“慢文化”作品构建起一片对抗快节奏的精神原乡。《黔上听香》中的苗族侗族风情,《都匀清欢》里的古寨烟火,《云在江口》中梵净山的空灵云雾……这些扎根于贵州人文山水的故事,被山峰称为“写给故乡的情书”。


活动现场,山峰邀请读者闭目聆听一杯都匀毛尖茶在水中舒展的声音,并动情道:“慢不是停滞,而是让灵魂追上身体的脚步。当我们学会在奔跑中驻足,才能听见花开的声音。”

这一创作理念在山峰的跨界影视作品中,也得到了延伸。电影《云在江口》将贵州铜仁江口的最美侗寨、云雾缭绕的梵净山搬上银幕,以诗意的镜头语言讲述都市青年在自然中重拾自我的故事。该片不仅斩获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更成为文旅融合的亮点——许多观众坦言“跟着电影去贵州寻找自己的‘云在江口’”。

当天活动现场,另一大亮点是公益项目“山峰的书房”的亮相。该项目将书房“种”在山水之间:黔南荔波的喀斯特峰林深处、黔东南凯里的鼓楼旁、黔南长顺神泉谷的峰林深处,遵义十二背后的溶洞附近……每一处书房皆因地制宜,有的以百年古树为梁,有的推开窗即见云海翻涌。山峰透露,把文字搬上大银幕,又让笔下的心灵栖息地——书房成为现实,让读者在最美的地方翻阅书页,在大自然中找到最好的自己,是写作之外他另外一个幸福的收获。


当“精神内耗”成为热词,“慢文化”实则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据悉,目前“山峰的书房”已在贵州、云南、江苏、浙江等地落户20余家,举办“二十四节气读书会”等逾百场“慢读会”,参与者可在数小时的沉浸式阅读中关闭手机,朗诵心仪段落,亲手感受书中描写的地方非遗。山峰表示,不久,“山峰的书房”将进驻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让都市人推开一扇门,就能从钢筋水泥跨入山水诗境,体验非遗文化,过一回真正的慢生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