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景圣
在岛内政治的剧本越演越荒诞之际,国民党与民众党的一场“党魁会谈”点燃了“倒阁”话题的热度。台北市长蒋万安率先抛出“倒阁”论调,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与民众党主席黄国昌随后跟进,引发岛内政坛一阵躁动。外界一度以为,这是否标志着在野阵营终于找到对抗赖清德的“致命武器”?但当我们揭开政治操作的表层,就会发现:所谓“倒阁”,既不是时机成熟的战术,更不是改变格局的战略,而更像是一次话术操作下的“政治虚招”。
从黄国昌的言辞来看,其实他比谁都清楚:倒阁救不了台湾。当在野党连基本的政治共识都难以建立,还奢谈制度级别的“翻桌”?这是在掩盖现实困境,还是另一种对内的情绪安抚?黄扬明的分析更加点中要害:“倒不倒阁”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点”。当罢免绿营民代一席未成之时,贸然高呼倒阁,无异于在空中挥拳。民进党非但不会退让,反而会借此强化内部动员,将蓝白的攻势反手化为自己的巩固力量。
政治从来不是一场靠情绪赢得胜利的游戏,而是节奏、结构、资源的综合博弈。蔡正元一语道破:“倒阁”现在提,正中民进党的诡计。为何?因为国民党在“大罢免”行动中已呈现颓势,连署推进缓慢,方向混乱,议题转移严重,在尚未在基层建立攻势基础的当口高喊“倒阁”,不仅无助于舆论风向,反而提供了民进党“反扑”的正当性和动能。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国民党目前在立法机构顶多掌握54席票数,加上高金素梅也不过55票,距离倒阁门槛的57席仍有差距。而民众党的8席,并无明确表示支持,这也让所谓“蓝白合推倒阁”更像一厢情愿的幻想。民进党表面叫嚣“来啊,不怕倒”,实际上巴不得国民党贸然出手,好顺势打出“反分裂、反乱政”的选战标语,让“蓝白分裂”标签彻底坐实。
倒阁本是民主制度内的重要机制,原意在于制衡行政权、保障人民利益。但在当下的台湾政治语境中,它却变成了一种政治表演工具。倒不成,反而可能成为“士气陷阱”,让支持者失望、组织溃散、外界观感崩坏。正如黄扬明所言,若罢免无功、倒阁失败,赖清德怕不怕是一回事,在野党“团灭”却是现实。
民进党深谙“分化战略”,他们知道只要蓝白不整合,岛内政坛就永远是“一强多弱”。这次朱立伦与黄国昌见面,固然象征了某种“和解气氛”,但是否真能转化为行动协同、选举资源整合?仍待观察。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复读“倒阁”口号,而缺乏后续部署与配套计划,那这场会谈无异于空转一圈,制造了些“政治烟雾”,却并无战术推进。
蓝营高层频频用“赖清德的独裁”作号召,却未能拿出真正能够撼动其政权根基的对策。从“反废死公投案”到“大罢免”,议题设置混乱、战线拉长、目标模糊,战略主轴不明,导致支持者难以聚焦,选民认同感削弱。而民进党则趁势进行反制司法动作,利用制度工具反打蓝白阵营,制造出一种“在野图谋不轨,民进党守护秩序”的表象。这正是民进党最擅长的游戏规则,用合法的程序拖垮对手,用舆论的话术掩盖强权的行使。蓝白如果还沉浸在“谁先抢麦、谁先喊倒阁”的戏码中,那就真的是“活在2023年君悦饭店”,活在过去的失败里。
一旦“倒阁”成为泡影,民进党势必加速推动“大罢免”反击计划。蔡正元所列的“四大败笔”值得蓝白深思:罢免准备不足、议题设定失败、忽略司法打压、贸然提案倒阁。这些不是战术瑕疵,而是战略性崩塌的警告信号。
现在的问题不是倒不倒阁,而是蓝白到底有没有认清局势,能否拿出真正针对赖清德高压统治的系统对策。是继续在政治操作中彼此掣肘,还是重新整合资源、重建信任、稳扎稳打打持久战?答案,或许很快就会在罢免案投票率、立法机构席次重整与2026地方选战布局中一览无余。
“倒阁”不是万能钥匙,乱提更是自毁长城。赖清德怕不怕,得看你有没有真本事,不是喊口号的勇气,而是重塑局势的能力。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一场“制度震荡”之前,蓝白若不能先治好自己“短视与分裂”的慢性病,那别说倒阁,就连自保都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