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店主解释为何女装越做越小”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广泛讨论。不少消费者反映,近年女装尺码明显缩小,同一体重下,过去穿M码,如今需选择XL甚至更大码数,部分均码上衣甚至让体重100斤的消费者感到“窒息”。网友直呼这是“尺码陷阱”,质疑商家通过缩小尺码制造身材焦虑。

有女装店主坦言行业潜规则:将衣服故意做小,利用消费者心理——“大码女生以为穿不上但实际能穿时会感到惊喜”,从而促进购买。店主同时呼吁女性不必追求特定身材,适合自己即可。

记者采访到王女士,她刚刚在实体店买了一件XL大小的T恤。据王女士介绍,她女儿现在6岁半,穿130的童装,和自己刚买的T恤对比,自己的只大一圈。这让她不禁发问,这是XL?


红色是童装130,下面的灰色是成人女装L码

记者随机找了一家女装店铺,找到一件修身款的T恤,看了下S码和XS码胸围分别是56和60,腰围分别是53.7和49.5,可能这么说不太直观,一个成年人的头围大概是54~58之间,也就是说,腰比一般人的头围都要小才能穿上S码和XS码。


女装越做越小是对女性身材的“身材霸凌”

中国妇女报多次发文指出,女装尺码越做越小是对女性的“身材霸凌”。该现象推崇“瘦到极致”的畸形审美,压缩了穿衣自由,迫使女性通过极端手段改变身材以迎合尺码标准,甚至导致健康问题如生理期紊乱、营养不良等。

专家分析认为,背后是商业利益与市场选择的合谋:

1. 畸形审美导向:商家和博主通过“BM风”“白幼瘦”等营销,营造“穿不进小码即不美”的舆论环境,刺激消费者焦虑和购买欲。

2. 资本逐利: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刘秋岑指出,市场自发性导致商家追逐爆点,通过缩小尺码制造话题,吸引流量和消费。

3. 法律争议:上海瀛东律师事务所方洁表示,鼓吹小码女装涉嫌违反广告法,且违背企业非歧视原则,是对“穿衣自由”的变相剥夺。

盲目追求美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盲目追求美,穿小码衣服不仅容易造成健康隐患,还会造成审美单一化,甚至还会助长商家女装越做越小,形成恶性循环。

健康隐患:部分女性为挤进小码服装,采取过度节食、服用减肥药等方式,引发健康问题。青少年群体因身体发育未成熟,更易受此风气影响。

审美单一化:主流审美对“白幼瘦”的推崇,挤压了丰腴、健康等多元美的存在空间,加剧外貌焦虑。数据显示,中国女性平均腰围为70cm,但网红女装L码腰围常低于此数值。

行业乱象: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抄袭爆款设计,导致服装版型与质量下降,进一步加剧消费者不满。

中国妇女报也强调,美不应被单一标准定义,需尊重不同体型、肤色和风格,让服装适应人而非相反。 专家建议严格执行服装国家标准,禁止商家以“检验身材”为噱头营销,消费者应积极监督并抵制不合理尺码。 媒体和品牌需摒弃“流量至上”思维,避免传播狭隘审美观念,引导健康消费文化。

女装尺码争议折射出商业利益与女性权益的深层矛盾。正如中国妇女报所言,“衣服应服务人,而非束缚人”。唯有推动审美多元化、规范市场行为,才能终结这场无声的“身材霸凌”,让每位女性真正实现穿衣自由与自信。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编辑张雨鑫综合整理自中国妇女报、每日经济新闻、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