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是毛主席的长子,也是他最爱的儿子,但毛岸英的童年却是在缺乏父亲陪伴的过程中度过,他的成长也是充满坎坷。
毛岸英出生在1922年,正是大革命风起云涌之时,父亲毛泽东为革命四处奔走,陪伴家人的时间很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全国陷入一片白色恐怖,母亲杨开慧带着他和弟弟毛岸青、毛岸龙回到长沙板仓隐蔽,毛主席也秘密潜回家乡从事地下工作。
1927年秋,毛主席告别了妻子,离开家乡发动秋收起义,这一去就没再回来。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带领部队上了井冈山,开展游击斗争,成了反动派的眼中钉。湖南反动军阀何健抓不到毛主席,便把目光投向了杨开慧,但是几次三番都未能得逞。
1930年,杨开慧潜回家中看望孩子,不幸遭反动军阀逮捕,年仅8岁的毛岸英也被一同投入监狱。后来,毛岸英被家人保释出狱,杨开慧却没能重获自由,不久后被反动军阀何健残忍杀害,年仅29岁。
毛主席得知这一切,悲痛万分,他想把孩子接到身边,但他知道自己身边太危险,便托人把毛岸英三兄弟送到上海交给弟弟毛泽民,进入党组织开办的幼稚园生活。
不久之后,上海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龙在乱世中失踪,毛岸英、毛岸青兄弟被有“红色牧师”之称的董健吾收养,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一度流离失所,受尽人间苦难,直到1936年才远赴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生活,直到1946年返回延安。
毛主席对杨开慧感情很深,这种感情同样投注到他们的儿子毛岸英身上。尽管毛主席因缺乏对儿子的陪伴而感到愧疚,但是他没有因此对毛岸英娇生惯养,而是让他深入农村参加劳动生产,戒掉身上的“骄娇”二气。
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也没有让毛岸英搞特殊,进入国家党政机关工作,而是安排他到了北京一家机器制造厂,当了一名普通技术干部,除了共产的个别领导,其他人都不知道这位新来的干部竟然是毛主席的儿子。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党中央和毛主席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毛岸英第一个站出来,主动申请参加志愿军,得到毛主席的同意。遗憾的是,毛岸英去了朝鲜不到一个月,就在一次敌人对志愿军司令部的轰炸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毛岸英牺牲当天,就有人提出要把他的遗体运回国内,但志愿军司令彭德怀还是决定先将毛岸英就地安葬,并且第一时间向军委作了报告。
当时,毛主席日理万机,身体不好,为了避免毛主席过于伤心,周总理一开始向毛主席隐瞒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直到第二次战役胜利后才告知毛主席,毛主席听了以后悲痛万分,却无处诉说,只能强忍悲痛道:“打仗嘛,总是要死人的……”
至于毛岸英的遗体问题,因为战争还在进行,毛主席没有批准把遗体运回国内。
抗美援朝胜利后,毛岸英的遗骸安置问题再度引发讨论。志司向中央军委请示,军委批复是“运回国内安葬”,最后到了彭德怀那里,他觉得如此处置不妥,再三考虑了很久,还是提笔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
信中,彭德怀认为牺牲的志愿军战士有千千万,他们都永远长眠在了朝鲜,单独把毛岸英的遗骸运回国内安葬显得有些特殊,容易引起不良影响;如果把毛岸英的遗骸留在朝鲜,和其他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们葬在一起,更能见证中朝两国的友谊,也能体现毛主席本人的国际主义精神,但是不知道毛主席本人是否同意。
周总理看罢来信,觉得很有道理,便提笔批复同意二字,将信转交给毛主席。恰在此时,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也给毛主席来信,表示希望将毛岸英烈士的遗骸安葬在朝鲜,因为他是为朝鲜人民而牺牲的,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毛主席不愧是伟人风范,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还专门批示“将岸英同万千烈士一起葬在朝鲜,体现中朝两国人民共患难,不要举行任何葬礼。”
1955年春,毛岸英烈士遗骸被迁葬至位于朝鲜桧仓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没有举行葬礼,墓地也很简单,墓前竖着一块三尺高的墓碑,正面是郭沫若亲笔题写的7个大字:“毛岸英同志之墓”。
墓碑的背面是一段碑文,简明概括了毛岸英的出生、经历和牺牲经过,赞颂了他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这一切,毛主席都没有见证,更没有参与,只是遥寄相思,暗自悲戚。
一切办妥之后,周总理将毛岸英的墓地照片和碑文呈送给毛主席,毛主席仔细读着碑文,毛岸英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他的面前,面色再度沉重起来。读到最后,毛主席突然蹙紧了眉头,喃喃道:“这碑文写得极好,只是少了一个人的名字。”
毛主席的语气略带失落,细心的周总理察觉到这一点,把碑文拿过来反复观看,却没有意识到什么不妥之处,毛主席说少了一个人的名字,到底是谁的名字呢?
毛主席缓缓地说:“这上面只写了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却没有提她的母亲杨开慧……”
周总理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碑文中确实写了毛岸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之子,却没有写上杨开慧的名字,只写父亲不写母亲,这确实是一个失误!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主要是因为杨开慧烈士牺牲太早,而毛主席的身份又过于特殊,大家都忽略了这一点。
周总理立即表示,安排有关方面重刻碑文,加上杨开慧的名字,毛主席听了连连摆手说:“算了,还有那么多烈士没有碑文,不要再为岸英搞特殊了。”说罢,毛主席点上一支烟,陷入了对亲人的缅怀和沉思……
虽然杨开慧牺牲已经20多年,但是她始终在毛主席心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一席之地。
当初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毛主席曾痛惜地表示:“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依然经常怀念杨开慧,谁料长子毛岸英竟也英年早逝,使得毛主席对杨开慧的思念更加强烈,因此当看到毛岸英的碑文时,他第一时间想到杨开慧,也就不足为怪了。
事实上,毛主席永远思念着杨开慧。
1957年,毛主席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写下《蝶恋花·答李淑一》,第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写的就是失去杨开慧的痛苦。信的最后,毛主席还专门叮嘱李淑一“到板仓代我看一看开慧的墓”,对杨开慧的深情可见一斑。
毛主席爱妻子杨开慧,爱儿子毛岸英,但是作为中国人民的领袖,他对家人没有一点偏私,他的家人为中国人民牺牲了生命,而他把对家人的爱融入到对人民的大爱之中,在世间树立起了一块无可超越的伟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