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你说这次回老家,会不会遇见那个当年抛弃你的人?”
儿子在车上突然问道。
“这么多年过去了,谁还记得谁呢。”
我轻叹一声,目光投向车窗外飞逝的风景,却不知命运早已在前方设下了一场久别重逢的安排。
在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婚宴上,当我们四目相对的那一刻,四十年的光阴仿佛只是一场梦...
01
我叫李明远,今年六十五岁,退休前是城里一所中学的语文教师。
妻子王淑芬两年前因病离世,留下我和儿子李俊相依为命。
那天,我正在阳台给花浇水,儿子拿着一个红色的信封走了进来。
“爸,老家来了喜帖,是您弟弟的儿子要结婚了。”李俊把信封递给我。
我接过喜帖,轻轻打开,那熟悉的老家字迹让我的思绪不由得飘远。
已经四十年没回过老家了,自从那件事之后。
“正好我这段时间休假,要不我陪您一起回去吧?”儿子似乎看出了我的犹豫。
我沉默片刻,点了点头。
或许是时候回去面对那段往事了。
年轻时逃离的地方,老了终究要回去看看。
第二天一早,我和儿子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回乡的旅程。
火车缓缓驶出城站,窗外的高楼大厦逐渐被连绵起伏的山峦取代。
“爸,您年轻时候什么时候离开老家的?”李俊递给我一瓶水,随口问道。
我接过水,拧开瓶盖慢慢喝了一口,思绪被拉回四十年前。
“那是1985年,我考上了城里的师范学院。”
说这话时,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
张小梅,我的青梅竹马,也是我的未婚妻。
我们从小一起长大,青春懵懂时便许下了终身的承诺。
那年我高考成绩出来后,考上了城里最好的师范学院。
临走前的那个傍晚,我和小梅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
“小梅,你等我四年,我一定回来娶你。”我握着她的手,信誓旦旦地说。
她点点头,眼里含着泪水:“我等你回来,一定等你回来。”
大二那年冬天,一封信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明远,对不起,我不能再等你了。”信中的每一个字都像刀子一样刻在我心上。
“我要嫁给陈家的儿子了,这是我的选择,希望你能原谅我。”
陈家,是我们村里最富有的家庭,陈老板做木材生意发了大财。
他儿子陈志明比我大两岁,从小就对小梅有意思。
我捏着那封信,仿佛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辗转反侧的夜晚,我写了无数封信,却又一一撕碎。
最终,我选择了沉默。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连父母的葬礼都是匆匆赶回去又立刻离开。
人生的道路就这样被改变了方向,我留在了城市。
后来在学校认识了王淑芬,她温柔体贴,默默陪伴我走出了阴影。
我们结婚,生子,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岁月流转,我以为早已忘记那段往事。
“爸,您还记恨那个悔婚的人吗?”儿子的声音把我的思绪拉回现实。
我摇摇头:“不记恨了,都是年轻时候的事情,现在想来也不过是人生的一个插曲。”
其实我并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释怀,只是时间太久远,那些情感已经变得模糊。
“妈妈知道这件事吗?”儿子又问。
“知道,我们之间没有秘密。”我微笑着回答。
淑芬生前常说,她要感谢那个让我留在城市的姑娘。
否则,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相遇。
火车继续向前,窗外的风景越来越熟悉。
我的心也随着距离的缩短而变得越来越沉重。
02
在城市的三十八年里,我得到了很多。
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幸福的家庭,还有来自学生们的尊重和爱戴。
王淑芬是个贤惠的女人,她从不追问我的过去。
我们的婚姻平淡而温馨,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有相濡以沫的情谊。
李俊出生后,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
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我逐渐淡忘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初恋。
“爸,您这些年为什么一直不愿意回老家参加聚会?”儿子似乎对我的过去很好奇。
我看着窗外飞逝的景色,轻声说:“可能是因为工作太忙吧。”
这当然是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我不愿深究。
有些伤口,即使结痂了,也不愿去碰触。
“妈妈走后,您有没有想过......”儿子欲言又止。
我知道他想问什么。
“没有,我很珍惜和你妈妈的感情,那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部分。”我认真地答道。
王淑芬临终前握着我的手说:“明远,我走后,你要学会一个人生活。”
“但如果有机会,也不要拒绝新的可能性。”
我当时只是流泪,没有回答。
两年来,我习惯了独居的生活,每天看书、写字、浇花。
偶尔和老同事们约着下下棋,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
我从未想过重新开始一段感情,也许是年纪大了,不愿再经历分离的痛苦。
“到站了!”随着广播声响起,火车缓缓停下。
我和儿子拎着行李,踏上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土地。
03
站台上,弟弟李明志正笑着向我们挥手。
“哥!你可算回来了!”他快步走过来,一把抱住了我。
我们兄弟俩已经有五年没见了,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
“明志,你儿子要结婚了,当然要回来。”我拍拍他的肩膀。
“俊子,长高了不少啊!”弟弟转向李俊,脸上满是慈爱的笑容。
“二叔好!”李俊恭敬地问好。
我们上了弟弟的车,驶向那个我离开了四十年的村庄。
路上,我惊讶地发现家乡变化很大。
宽阔的柏油马路取代了曾经的泥泞小道,路边新建了不少楼房。
但远处的青山依旧,田野里的庄稼依然随风摇曳。
“村里这些年变化不小啊。”我感叹道。
弟弟得意地笑了:“是啊,这几年建了工厂,村里人的日子都好过多了。”
“不过老房子都保留着呢,我们家的老宅还是原来的样子,就是重新装修了一下。”
听到老宅二字,我的心微微一颤。
那里有太多回忆,有甜蜜的,也有苦涩的。
“这次回来,村里很多老人都想见见你。”弟弟的话让我心里一紧。
“都有谁?”我试探着问。
“还能有谁,就是咱们小时候一起长大的那些人呗。”弟弟漫不经心地回答。
我没再多问,心里却在猜测,她还在村里吗?
车子拐进一条小路,远远地,我看到了那棵巨大的老槐树。
四十年了,它依然挺立在村口,见证着岁月的流转。
“到了!”弟弟停下车,指着前方的一栋两层小楼,“这就是我家。”
院子里,弟媳和侄子早已等候多时。
“大哥!”弟媳热情地迎了上来。
“大伯!”侄子李小强激动地喊道,“谢谢您能来参加我的婚礼!”
我笑着点点头:“应该的,这么重要的日子,我怎么能不来呢?”
进了屋,弟弟家的亲戚们都来了,屋子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大家七嘴八舌地问着我在城里的生活,对我这个“从城里来的大学问家”充满了敬佩。
我婉言谦虚,心里却在想着别的事情。
“明远哥,听说你在城里当老师,教了一辈子书,真了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我转头一看,是小时候的玩伴老王。
“哪里哪里,不过是普通人过普通日子罢了。”我微笑着回应。
晚饭后,侄子拿出了婚礼的座位安排图。
“大伯,您坐在这个位置,是长辈桌。”他指着一个圆桌的位置说。
我点点头,没有多想。
夜深了,躺在久违的家乡的床上,我却久久不能入睡。
四十年的时光,恍如一梦。
04
婚礼当天,阳光明媚。
我和儿子穿戴整齐,跟着弟弟一家来到了村里的文化礼堂。
礼堂装饰得喜气洋洋,红色的灯笼高高挂起,喜字贴满了墙壁。
村里的人们都盛装出席,场面热闹非凡。
“爸,看来二叔家在村里很有面子啊。”李俊小声对我说。
我点点头:“你二叔这些年在村里当村委会主任,威望很高。”
十点整,婚礼正式开始。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侄子和新娘手挽手走进礼堂。
新娘很漂亮,穿着洁白的婚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看着这一幕,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婚礼。
那是在城里的一家小饭店,简单而温馨。
淑芬穿着朴素的红色旗袍,美丽而大方。
仪式结束后,宾客们开始入座。
我和儿子被安排在了礼堂角落的一张圆桌前。
桌上已经坐了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是村里的长辈。
我向他们点头致意,他们也笑着回应。
“爸,我去帮表弟那边忙一下,一会儿再过来。”儿子在我耳边说完,就匆匆离开了。
我只好一个人应对着桌上的几位长辈,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
“你是明志的哥哥吧?听说你在城里当老师?”对面的一位老人问道。
我点点头:“是的,我在城里的中学教语文,去年刚退休。”
“了不起啊,我们村里出了个知识分子!”老人赞叹道。
我谦虚地笑笑,心里却有些不自在。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不习惯家乡人对“读书人”的那种盲目崇拜。
就在我们交谈间,礼堂的大门再次打开了。
05
一位穿着淡紫色旗袍的女士被人引导着走进来。
她的头发挽成一个简单的发髻,虽已花白,但举止依然优雅。
服务员将她引导到我们这一桌,指了指我对面的空位。
“张阿姨,您就坐这里吧。”服务员恭敬地说。
张阿姨?我的心突然跳得厉害起来。
不会这么巧吧?
世界上姓张的人那么多。
女士微笑着走近,在我对面的位置坐下。
就在她抬头的那一刻,我们的目光在空中相遇。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
那双眼睛,尽管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