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等同于一场战争,战争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士气!关税战是美国发起的,如今美国国内对关税战早就没了士气,那么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必然成为失败的那一方。

目前,美国消费者正用"购物车投票"表达不满。加征关税后,普通家庭年均支出增加约4400美元,沃尔玛货架上的中国商品价格飙升30%,导致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暴跌至198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美国企业界也正以供应链重构表达无声抵抗。78%的企业公开反对关税政策,特斯拉、福特等车企顶着25%关税压力仍坚持扩大在华产能。

美国试图打造的"反华同盟"正在崩解。欧盟对美汽车加征25%报复性关税,德国车企反而加速向中国转移产能;日本表面上配合制裁,暗地扩大对华半导体投资;加拿大更设立20亿加元基金自救,直言美国政策是"直接攻击"。这种"友岸外包"战略的破产,印证了彼得森研究所的研判:特朗普的豪赌正在酿成"全球去美国化"的恶果,RCEP等区域协定崛起使美国日益孤立。



4月20日,偏保守的《华尔街日报》一篇专栏文章吐槽,面对特朗普的强硬手段,美国国内似乎已经没有了“骨气”,民主党、律所、高校竞折腰。而且,就连特朗普自己也没能“站直”。文章调侃,他的“对等关税”政策“像鸡尾酒餐巾一样,说折就折”。唯一还保持“硬气”的,竟是特朗普针对的中国。我之前就说过,特朗普团队一开始就高估了美国,低估了中国。

白宫宣称要与90国在三个月内完成贸易谈判,但内部人手不足、立场混乱,连前贸易代表卡特勒都直言“不可能达成全面协议”。特朗普要求盟友限制对华贸易换取豁免的胁迫手段,反而加速了欧盟、日本等转向中国市场的进程。

中国为什么敢第一个反制美国?因为所谓的关税战,早在2018年就来过一次,中国有了7年前的经验,早就做足了长远的准备。



我们都知道,美国有所谓的美元霸权,但是中国才是制造业大国。美元本质就是一张白纸,没有中国商品的供应,美元自身的价值也将大打折扣。

当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1%,220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半导体自给率从15%提升至35%;美国虽在EDA软件、光刻机等上游占优,但芯片制造产能仅占全球12%。这种"中国制造纵深vs美国技术制高点"的角力,才是持久战的核心。

美国还有一个所谓的科技霸权,但特朗普团队在美国国内打压美国高校,造成美国高校人才与研发受阻。

而中国研发投入年均增11.2%,PCT专利数连续4年全球第一;美国则面临STEM人才流失(40%博士为国际学生)、基础研究投入停滞。科技突围能力将决定谁先突破"卡脖子"困局。

更让众人意料的是,美国三位民主党籍前总统。奥巴马、拜登、克林顿在2025年4月短短两周内接连公开谴责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这一打破百年政治惯例的举动,折射出他们对特朗普团队一系列的政策不满。

具体来说,奥巴马在汉密尔顿学院怒斥特朗普强推"爱国教育审查",冻结异议高校拨款,导致全美300余所大学爆发#SaveEducation联署抗议。

拜登揭露特朗普裁撤7000名社保职员,致使养老金发放延迟,约500万老年人陷入"领钱难"困境,芝加哥抗议者举牌"还我医保"成社交媒体热点。

克林顿暗批"对等关税"推高通胀(美国核心PCE达3.5%),特斯拉等企业被迫承担25%额外成本,耶伦警告"可能引发经济衰退"。

特朗普显然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特朗普之前就说了,想在1个月内与中国达成相关协议!可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绝不会对美做出让步,必须要让美方拿出诚意。这也就意味着,特朗普团队对华的贸易战,将以美国失败而告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