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3所985名校发布了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这也是湖南省目前仅有的3所具有强基计划招生资格的高校。
下面一起来看看招生的关键的信息吧!
报名条件
中南大学分为两类
第一类: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
第二类: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任一科目全国决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的考生,获奖名单以中国科协(http://gs.cyscc.org/)公示为准。
湖南大学
在湖南大学安排强基计划招生的省份,符合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志向远大,追求卓越,综合素质优秀,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开拓性科学研究的考生可申请报名。
国防科技大学也分为两类
第一类: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
第二类: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
此类考生高中阶段须在全国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一、二等奖。全国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奖项名称为: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中国数学会主办)、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中国物理学会主办)、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中国化学会主办)、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主办)、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获奖信息以中国科协公示的全国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获奖学生名单(http://gs.cyscc.org/)为准。
招生专业
中南大学:招生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选科要求均为物理+化学。
湖南大学:招生专业为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选科要求均为物理+化学。
国防科技大学:招生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070101)专业和物理学(070201),考生选考科目须包含物理和化学,考生入校后均以英语为公共外语教学内容安排教学。
报名要求
报考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强基计划的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
报名时间
中南大学:4月19日至5月10日考生登录中南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网址: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533)
湖南大学:考生须于5月10日前登录“强基计划报名平台”(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532)
国防科技大学:即日起至5月9日考生可登录国防科技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网址: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91002)
培养方案
中南大学强基计划遵循基础学科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人才培养新机制,在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等有效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创新模式,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改革培养模式。对强基计划学生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考核,考核未达到培养要求的,退出强基计划并转入同专业普通班,同时从校内选拔相同数量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进入强基计划相应专业,形成动态进出机制。做好本研衔接。对符合培养要求的学生实行本硕博(或本博)衔接培养,学生完成规定的本科阶段有关课程,达到转段要求后,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直接转入研究生阶段培养。转段专业原则上在学校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范围内确定,确有必要的,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在原有的关键领域范围内进行学科交叉培养,本研转段专业对照范围见各专业培养方案。立足科学前沿。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和基础学科前沿,激发学术志趣和内在动力,鼓励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接触科研前沿,造就敢闯敢创、敢为天下先的青年英才。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芙蓉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院属科研院所,建立科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注重大师引领。汇聚热爱教育、造诣深厚、德才兼备的学术大师参与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导师制,设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注重个性化和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由院士、杰青等名师领衔开设前沿课程;优选理念新、能力强的一流师资参与强基计划学生培养全过程;制定学术导师选聘及考核方案,学生导师双向互选。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国内外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国际协同创新团队,拓展国内外交流学习与研修实习,常态化开展国际学术活动、开设国际暑期学校,设立多类型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常态化支持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联合培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湖南大学强基计划围绕学校建设富有历史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总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实施动态考核进出机制和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德才兼备,具有卓越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经世致用领军人才。学校对符合培养要求的强基计划学生实行本研衔接培养。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学生主要在强基计划所在基础学科专业进行培养,部分学生也可根据培养方案在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学科交叉培养。本研衔接专业范围见招生专业培养方案,研究生阶段转段具体招生专业和名额以转段当年度学校公布的工作方案为准。配备一流师资力量,营造优良育人环境。全程采用“导师制”,配备高层次人才担任“生活导师”“学业导师”“科研导师”“任课教师”,充分发挥高水平师资力量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构建互动教学模式,传承思辨创新能力。全程实施“小班化”,依托多形态教学资源和科研项目,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深度学习和综合素质提升,激发学生科研创新动能。强化中心学科地位,筑牢科学基础知识。在课程设计及专业培养各环节,强化中心学科地位,打破学科壁垒,融入多学科交叉前沿新兴内容,构建“博”“厚”共筑、“博”“专”兼顾知识结构体系。强化多元协同培养,拓展国际学术视野。设置专项学术活动资助基金,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到国(境)外进行访学、科研训练、学业竞赛、学术会议等,充分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
国防科技大学“强基班”按照“3+1+X”本研衔接的模式进行培养。“3”是指在数学、物理学专业的本科基础学习阶段培养3年;“1”是指本研衔接阶段培养1年;“X”是指通过转段方式进入研究生阶段培养,基本学制年限按学校研究生培养有关要求执行。“强基班”前3学年主要进行基础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从第3学年开始,可选择研究方向,开展毕业设计预研究工作,每学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导师组主导的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开展科研工作;第4学年确定研究方向和导师,深入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攻关,在导师指导下开展毕业设计,并初步确定研究生课题。取得本研转段资格者,可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研究生培养阶段承认其取得的学分;研究生阶段按照对应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培养,保持与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延续性和衔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