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南作者:夏夜飞行
大家好,我是夏夜飞行。
我又出现了,宣布个事儿——
我 们 出 书 了 (好 像有些突然)。
我挺沉得住气的。
从紫云找上我们、到确立合作意、到签合同、再到这个月出版上市,整个周期大约持续了一年半之久。而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几乎从来没有在公众号上谈起过。
【投稿指南】公众号运营 7 年,攒下原创文章 500 余篇,积累粉丝 50 万。
一路走来,实在不易。幸而有各位作者朋友的支持和诸位读者的关照,让很多“不可能”变成“现实”。
在这里,真诚向大家致谢。
后续我们即将开启一个短暂的系列,邀请“投稿指南”最亲密的作者朋友们,聊一聊这一路走来的故事——
正值 4·23 读书日,先刊出新书其中一则小序,从我的视角讲讲关于这个账号和这本书的缘起。
《中国作家群像》
序(一):数星星
留在北京,远要比留在南方城市承受更多的东西。比如冷不丁一次电击,来自金属质地的门把手或者水龙头,那种毫无防备、瞬间迸发出来的痛感,很多次都让我怀疑那到底是静电还是漏电。
这是我在北京提防静电的第三年。
按照最初的打算,读研结束后,我是一定要回到南方去的……但,现在我已经在这里工作六个月了。
毕业前夕,凭着公众号“投稿指南”的运营经验和栏目策划经验,我在朝阳一家线上书店找到一份内容运营和编导的工作。本来我设想“干票大的”就走,深藏身与名,没想到两个月才入门,再两个月才渐入佳境。至于现在还没走,大概是因为我入职时在微博上偷偷写下的那句“要成为一个卖书很牛逼的人”的誓言还没实现。
“投稿指南”这个公众号始自六年前。2018年夏天,大二进入尾声,一堂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课后,我正式踏上了公众号“投稿指南”的运营之路。
刚在朋友圈翻以前的记录,2018年好久远了
如账号名称所示,“投稿指南”最开始的定位就是:一个为写作爱好者提供各种征文投稿渠道信息的资讯账号。尽管一开始什么都不懂,但是有样学样,一年时间,我一个人居然也把它做到了近十万粉丝。那时候,公众号的红利期已几近到头,但它仍然给我带来了远超一份普通工作的回报。
当时,类似方向的账号不少,但内容大都低质又敷衍。为了做出差异化,且真正为热爱写作的粉丝朋友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决定顺着“一个写作者的聚居地”的定位,给账号做一次升级。
于是在这一年,“投稿指南”组起了第一个线上小团队,青野、小慧儿和我。
在她俩的加持下,我之前的很多天马行空、无从下手的选题设想终于得以落地。
比如我们第一个栏目“写手说”,以“寻找我们身体里重叠的部分”为口号,在账号上单独辟出一个板块,让写作者来讲述他们自己的写作故事,以启发写作路上的“后来者”。
2019年夏天,【写手说】上线啦!
当时,不少相对成熟的写作者在这里撰文分享了他们的写作初体验:投稿故事、被拒稿经历、第一笔稿费抑或某一刻的文学启蒙 …… 早期的投稿者中,不乏一些已有一定数量粉丝的公众号号主和知乎博主。
此后,沿着逐渐清晰的账号定位,更多有趣且独特的栏目得以延伸,比如定位是“中国文学杂志小传”的“闲话杂志”;比如由翟哥主笔的回溯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发展变迁的“网文20年”等一系列围绕写作者的诉求与期待的栏目。
它们都曾在一段时间里成为账号的主线内容,持续为读者带来有益、新颖、丰富的阅读体验。
只不过,伴随着这些内容试验与创新的,还有公众号的式微、小团队的解散以及账号偶尔入不敷出的窘境。即便在几年时间里,“投稿指南”的关注者已达到五十多万,但账号仍没能找到一个长效的商业模式。这些就不一一赘述了。
前面之所以着重提及“写手说”这个栏目,是因为这本书成书之前的很多内容都发轫于此。前后的区别是:叙事主体从他们变成了我们,人物对象从 “写作圈的无名之辈”变成了“中国现当代作家”。
这些转变正是在具体运营中一次次完善、一层层迭代、一点点明晰出来的,并最终形成“作家野史”栏目,即《中国作家群像》一书的母本。
《人物》杂志成立之初,曾用“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作为办刊理念,其意是以时代之下的人物为一面镜子,鉴证他人,映照自身。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也试图把“作家野史”打造成一面“写作者的镜子”。尽管在专业性和成本投入上有着不小的差距,让这一理念的贯彻看上去更像是一场并不高明的东施效颦,但我们那份原始的期许贯穿始终。
一个作家为何开始写作?早年时经历过什么?成名后又面临何种选择?朋友圈子是怎样的?与之相关的人生大事或是鸡毛蒜皮?……或许不止是我,也是许多尚未踏入文学门槛的初学者、入门者的“窥私心”痒痒作祟,想要知晓的东西。
不止“窥私心”。当我们把视野拨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片星空,将作家们个人的故事解构后重新串联起来,以“写作者”关切的视角,复刻出一张张鲜活真实的作家侧脸时,那些曾经景仰、熟悉或陌生的文学群星已不再是一个个符号,或者一张张生硬的脸谱,而是紧握“一支笔”便能触达的、平行时空的自己。
当然,跳出“写作者”自身的想象,我想这个栏目或者这本书的存在还承载着另一重期待,即在新的传播语境下,利用轻量化的表达形式,消弭横卧在严肃文学与普罗大众之间的鸿沟,为文学传播和普及贡献一点自己的声音。
但愿这层期待不会落空。
这本书的初稿,是从“投稿指南”公众号五百余篇、二百余万字的稿件中甄选而来。在此我要向公众号的全体作者致以最真挚的感谢,尤其是本书选用的数位作者,在这里就不一一点名了,正文中会出现他们的名字。
其中我要着重感谢翟哥,在此书的出版过程中,“对付”编辑、筛选稿件、磋商合同等琐碎大小的各项事宜均由他代理完成。尤其是当我参加工作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既是账号主编又是主笔,费力颇多。这份感谢将会在之后换算成数顿酒,一一表示。
前文提到的青野、小慧儿,两位蒙古族姑娘,这条路上最初的两位同行者,这里我也要单独向她们致谢。
同时感谢W,这一切很多东西因你而起。
本书的出版,由何川女士牵头实现,特别感谢她对“投稿指南”的关注和青睐。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所做的这一切,都不太能够被人认可或者理解,很多老师、好友或是家人大多只知道我有一份副业,但并无关于这份副业的更多交流。其中当然有我自己的很多原因,比如功底太浅、视野局促,让很多构想无法以一个更好更直观的姿态呈现。
但,不被认可终究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另外,书中如有纰漏、错误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权当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一次不太成熟的表演。
「投稿指南」新书纪念折册·敬请期待
最后回溯自己的这段经历,大概可以这样写:
小镇少年的某次阅读触动,催生出一个畸形、幼稚的文学梦。长大后接受现实,它又变成一门并不轻巧的营生。种种机缘下,这个梦想 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来。 而后一个平台、一群人、一本书,这条路被不断延长。
提起自己做过的梦,他总是想起更小时候的自己,在夏天的夜里,躺在老屋天台的凉席上,看着繁星盈天,也曾幻想一一数尽。
——“投稿指南”主理人、本书主编
夏夜飞行
2024 年 10 月写于北京
《中国作家群像》 现已全网上架
当当、京东、淘宝各大平台有售!
新书限时优惠价 29.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