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无锡马拉松赛场上,一名选手在比赛中突发心脏骤停,倒在赛道上。
现场医疗救援队和志愿者迅速反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并使用AED进行除颤,患者很快恢复了心率。
随后,他被120救护车转运至救援直升机,患者被紧急送往无锡市人民医院。
这名选手长期参加马拉松,但本身有高血压病史和心肌缺血表现,赛前已感身体不适却仍坚持参赛。
令人意外的是,他在被抢救苏醒后的第一句话,竟是询问“我的完赛包还能领吗?”
对奖牌的执念
在无数马拉松赛事的终点线附近,我们见证了无数参赛者几乎拼尽全力,只为跨过那条象征胜利与荣誉的终点线。
然而,这种对完赛包和奖牌的执念,已然成为一种病态。尽管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关心的并非自己的病情,而是是否能拿到象征完赛的纪念品。
这背后是成就饥渴症的真实写照,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执念。
一些跑者将获得奖牌的照片贴满朋友圈,甚至将奖牌数量作为自我标签,而退赛或未能完成目标时间则被视为不可接受的失败。
不仅如此,每年都有新闻报道,某些跑者在未登记参赛的情况下试图混入赛道,只为抢夺纪念奖章;还有人不惜出高价从二手市场购买完赛包。
一项对300名跑步爱好者的调查显示,超过40%的人将完赛视为证明自律、毅力和优越性的途径。
对奖牌的执念,本质上是一种对价值的错误定位。跑步不应成为攀比的工具,更不该成为自我消耗的漩涡。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何一项本应有益身心的运动,会渐渐演变为一种对虚荣和成就的盲目追逐。
“唯快是王”的迷思
在马拉松跑圈中,“唯快是王”的观念正成为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许多跑者不惜一切代价追求速度和破三(指完赛时间在三小时内),而忽略了身体的承受极限。
一项研究发现,高强度长时间的耐力运动可能对心脏肌肉造成损伤,提高心房纤颤等问题的风险。
然而,这并未成为一些跑者的警醒,他们依然沉迷于打破个人纪录的快感。
2023年某大型马拉松比赛中,一名选手因心脏骤停倒地,所幸急救及时才挽回生命,事后他表示自己赛前带病参赛就是为了实现速度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约有20%的业余马拉松跑者曾因为训练过量而导致运动损伤,其中包括肌肉撕裂和关节炎等问题。
一些资深教练强调,科学的训练计划和适度的速度追求才是长期健康跑步的关键,而非透支体能、冒险求快。
倘若“唯快是王”成为现在跑步圈一种普遍认知,跑步带来的不仅是健康,而可能是不可挽回的伤害。
跑步成瘾的警示
健身的初衷应是促进健康与生活的平衡,但现如今,一些跑者却陷入对跑步的沉迷,逐渐偏离本意。
他们严格追求训练计划,不惜牺牲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及工作上的责任。
这种“跑步成瘾”现象已从单纯的健身行为演变为一种生活偏离。
根据健康调查数据显示,约有15%的长跑爱好者存在过度训练行为,这一比例在马拉松参赛者中更高达22%。
一心理学研究表明,跑步成瘾不仅仅是一种对运动的依赖,更是对逃避现实问题的一种潜意识路径。
一位跑者在采访中透露,在长时间的比赛与训练后,婚姻触礁,公司裁员,而他最终只能用持续跑步来麻醉自己。
一些跑步论坛中也不时出现跑者因长期忽视家庭压力,导致家庭关系破裂的讨论。
跑步虽然是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却不应成为生活的全部。追求目标固然无可厚非,但一旦将训练置于亲人、事业之上,就已经走向了生活的不平衡。
跑圈的社交闭塞
不少跑者全身心沉浸于跑步圈,与圈内跑友的密切互动逐渐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
这看似丰富的“社交”,实则正在制造一种心理与社交认知的闭环状态。研究表明,社交网络狭窄的人更容易陷入认知上的偏执与固化。
一些跑者在长时间参与跑步社群后,话题范围几乎被训练计划、配速讨论和比赛成绩占据。他们的时间表围绕马拉松赛事安排,日常交谈只局限于跑步动态。
久而久之,这种单一的环境容易加剧“信息茧房”效应。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跑友陈先生,他本是一家公司经理,但自开始跑马拉松后,他的朋友圈每天只更新跑步打卡,最多关注的是跑步装备、赛事资讯以及其他跑友的动态。
周末的时光也不再是与家人共度,而是穿梭于各大马拉松赛事之间。他的办公室抽屉里堆满了完赛奖牌和赛事纪念品,墙上挂着的是他与世界各地跑友的合影。
尽管他对跑步取得的成就感到满足,但对于生活和事业的疏离感也让他深感来自各方面的困惑。
陈先生的家人开始抱怨他忽视了家庭责任,妻子觉得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关心家庭事务,孩子们也抱怨父亲很少陪伴他们。
公司的同事也注意到,陈先生在工作中的专注度有所下降,时常因为训练和比赛而请假,导致项目进度受到影响。
当社交圈仅局限于“跑步”这一单一主题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往往基于速度、成绩等外在指标,容易形成攀比之风。这种狭隘的社交环境可能导致部分跑者对外界缺乏兴趣,进而削弱了对他人及生活的感知与共情能力。
回归健康初心
跑步运动的真正意义,从来不是奖牌的分量或速度的峰值,而是它能够帮助我们强身健体,塑造坚韧的心志。
遗憾的是,如今许多选手为了所谓的“完赛荣耀”而忽视了运动本身的初衷。
数据表明,每年因剧烈运动引发心血管问题的案例数量正在上升,其中不少都与运动者没有合理控制强度有关。
在这个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提倡适度运动和健康优先的理念。
相比于奖牌堆积,能在跑道上安全奔跑更值得被赋予价值。
放下对奖牌、速度的执念,珍视生命与健康,回归跑步初心,用理性赋予马拉松精神新的意义。
各位跑友,你对速度、跑量、成绩、名次有要求吗?欢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