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连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频频放出“对华不强硬”的温和信号,财政部长贝森特更是在闭门投资会议上公开承认当前关税对峙“难以为继”。这一前所未有的姿态转变,无疑说明了一件事:美国,终于“先眨眼”了。
这是一次被逼出来的“转向”。特朗普政府在对华加征145%惩罚性关税后,遭遇的是中国非关税反制措施的精准打击、全球市场的动荡不安、美国国内股市的持续回落和企业界的强烈反弹。摩根大通举办的会议上,贝森特一边承认贸易僵局不可持续,一边拼命安抚投资者,正是这套“自己点的火自己救”的写照。而特朗普面对记者的追问时反复兜圈,用“我们和中国关系很好”来敷衍搪塞,更暴露出其心虚与焦躁。
特朗普政府始终幻想可以用关税大棒逼迫中国屈服,但现实却狠狠打了脸。中方不仅没有让步,反而通过扩大稀土出口管制、打击波音、调查美企垄断等多重反制措施,将主动权掌握在手中。尤其是“不可靠实体清单”与“出口管制”联动实施,堪称精准制裁的典范,一方面让美企痛感政策风险,另一方面则令特朗普引以为傲的“产业回流”梦境摇摇欲坠。
特朗普之所以此时主动释放“降温”信号,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底牌正在消耗殆尽。一方面,美国通胀顽固、利率高企,国内经济正处于金融市场和实体产业的双重焦虑之中。另一方面,特朗普需要在大选前维护“经济掌舵者”的人设,但高关税带来的物价压力和制造业外逃正持续侵蚀他的选民基本盘。美联社报道称,特朗普在椭圆形办公室亲口表示,“不会对中方采取强硬手段”,还幻想着“迅速达成协议”,这不再是谈判筹码,而是政治自救的低声下气。
更荒诞的是,在明明还未开启实质谈判的情况下,特朗普却自说自话地宣称协议“对每个人都公平”“很快就完成”。这恰恰体现了他政治语言的一贯本质:造牌、造势、造梦。他甚至不惜再次搬出“中国占尽便宜”的陈词滥调,为自己的政策失败找台阶下。问题在于,如今全球早已不是他想象中的舞台剧,而是多边博弈的现实战场。中方已多次明确立场:平等对话可以有,讹诈胁迫没门。
而美国,从财政部长到总统,从新闻秘书到各路顾问,口径虽“趋缓”,但内容虚浮。Axios指出,白宫正试图向市场展示贸易协议“取得进展”,以稳定人心,但真正的问题是:谁信?尤其是中方此前已表示“不再理会美方的数字游戏”,意味着北京已做好长期斗争准备,不会轻易因几句“柔和语言”就回到谈判桌前。更别说当前国际秩序本身也已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多国家正在用脚投票,远离美国主导的霸权体系。
这场由美国挑起的贸易战,至今并没有给其带来所谓“胜利”。美国民众承担的是物价上涨的代价,美企付出的是市场流失的代价,而特朗普本人正面临信任危机的反噬。如今的“降温”姿态,不过是回归现实的无奈低头,是一场被失败逼出的“和解剧本”。真正让局势转圜却并不容易。若白宫仍幻想以话术替代实质让步,以政治操弄换取贸易红利,只会再次陷入自设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