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尹锡悦的政治闹剧还未完全结束之时,韩国街头却出现了一个奇观:接头有不少抗议人群大喊“中国人滚出去”,甚至不少华人商铺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尹锡悦的支持者把首尔变成了“仇恨主题公园”。
这里面的表面原因是当美国对华关税重创韩国出口,政客们开始兜售“99名中国间谍被捕”的荒诞剧本,试图转移注意力,但这仍然让人不得不问出一个问题:韩国人为什么如此仇恨中国?



韩国仇恨经济学

尹锡悦支持者举着的美国国旗,在首尔夜空下像燃烧的符咒。

2025年3月,韩国对华贸易逆差突破50亿美元大关,相当于每天有1.3万辆现代汽车白送给中国买家。



但政客们更热衷表演“反华街头剧”:国民力量党议员在国会展示伪造的“中国干涉选举证据”,视频点击量比韩国GDP增速还快三倍。

社交媒体上,“中国太阳能板破坏韩国森林”的谣言配上AI生成的枯树照片,转发量堪比顶流男团回归。

这种“仇恨经济学”正在反噬韩国命脉。

光州某泡菜工厂里,社长金女士盯着积压的300吨白菜发愁——原本该运往青岛的货轮,因为中国取消订单被迫停航。



她的困境不是孤例:韩国对华泡菜出口额从2024年的2.3亿美元暴跌至2025年一季度的0.7亿,首尔明洞化妆品店的汉语导购集体失业,乐天免税店的中国顾客数量比2019年少了七成。

更荒诞的剧情在法庭上演。

尹锡悦律师团声称“中国间谍策划戒严令”时,首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在《朝鲜日报》算了一笔账:

若中韩贸易完全中断,韩国人均GDP将倒退至2008年水平。

这个数据被淹没在“滚回中国”的声浪里,就像泡菜缸里沉底的辣椒——无人问津却灼烧着韩国经济的肠胃。



而这些都是表象,矛盾转移到中国这边之所以成为很多时候的选择,是因为有太多民众买账。



历史DNA里的身份焦虑

在庆州某中学历史课上,教师指着高句丽地图强调“我们曾是辽东霸主”,却故意略过地图右下角的“汉四郡”标注。

这种选择性记忆,正是韩国对华心结的基因密码。

19世纪末朝鲜士大夫金平默的日记泄露了天机:“若北伐成功,当在沈阳立我朝宗庙”。

千年属国史孕育的,是既想挣脱中华秩序又渴望入主中原的矛盾DNA。



这种历史创伤在全球化时代变异为文化躁郁症。

当中国的《原神》全球日活突破5000万时,韩国网友涌入谷歌商店给中国APP刷一星差评。

北京冬奥会韩国选手犯规被判出局,韩媒标题却是《中国裁判偷走金牌》。

最讽刺的是,韩国年轻人一边在明洞奶茶店排队买“中国脏脏包”,一边在论坛大骂“中国人剽窃韩流”。

他们没意识到,手里珍珠奶茶的祖先,正是朝鲜王朝进贡给乾隆的“御制奶茶”。



身份焦虑催生出魔幻现实。

2025年2月,首尔某画廊展出“去汉字化”运动成果:把“汉江”改称“首尔江”,“汉医”变身“东方医”。

策展人不知道的是,展厅空调上的“海尔”商标正在默默打脸。

韩国80%的白色家电零部件依赖中国进口。

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文化切割,就像给泡菜坛子贴英文标签,内里发酵的仍是山东大白菜。

当尹锡悦支持者砸碎紫阳洞中餐馆玻璃时,飞溅的不仅是玻璃碴,还有韩国理性治国的最后体面。

历史反复证明,靠焚烧他国国旗取暖的国家,终将冻死在自筑的高墙内。



从新罗王朝派遣唐使学习律令,到朴正熙用日本赔款搞“汉江奇迹”,韩国的崛起密码从来不是仇恨,而是开放包容。

眼下中韩自贸协定谈判桌下的计时器正在滴答作响——是继续在街头焚烧中国商品模型?还是回到谈判桌抢救真正的国家经济命脉?

这道选择题的答案,或许藏在全州拌饭店老板娘的话里:“骂中国能让泡菜涨价吗?我只想知道什么时候能恢复对华出口。”

当政治烟花散尽,照见未来的终将是民众餐桌上的泡菜缸,而不是政客手中的点火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