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创作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和文字均不涉及真实人物和事件。

"小张啊,这房子真不错,空气好,环境好,跟城里那些小区比起来强多了。"

邻居王叔站在我家新修的小院里,眼神里带着一丝我看不懂的复杂。

我笑着应了声,心里却泛起一阵苦涩。

谁能想到,这栋耗费我毕生积蓄的房子,我却只住了短短七天。



01

深圳的二月,依然闷热。我坐在写字楼里,盯着电脑屏幕发呆。窗外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永远都在赶时间。

我叫张建国,今年38岁,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技术主管。

十三年前从安徽老家出来,经历过数不清的加班、无数次的项目上线,终于熬出了头。但最近这段时间,我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特别是每次跟父母视频,看到他们花白的头发和布满皱纹的脸,那种愧疚感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去年年底,父亲查出肺气肿,医生说是常年在地里干活落下的。母亲整天为他操心,电话里的声音越来越疲惫。

"没事的,建国,你在外面好好干,家里有我照顾你爸。"母亲总是这样说,可我知道她在硬撑。

更让我牵挂的是怀孕五个月的妻子小云。她在一家外企做会计,每天挺着肚子挤地铁,回家常常累得话都不想说。

深圳的房价太高,我们只买得起郊区的小户型,厨房连个晾衣服的地方都没有。

那天晚上,小云又在卫生间吐得天昏地暗。我扶着她,突然注意到她眼角的皱纹。结婚才三年,她就被这座城市磨去了当初的神采。

"要不,我们回老家住吧?"我轻声说。

小云愣了一下:"真的可以吗?你的工作......"

"现在可以远程办公,公司也支持。再说高铁那么方便,有重要会议我随时可以回来。"我握着她的手,"你不是一直想要个大房子,能种花养狗吗?"

窗外的霓虹灯映在小云脸上,她露出了好久不见的笑容:"那多好啊,孩子以后也能在新鲜空气里长大。"



就这样,回老家盖房的念头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我开始在网上查询老家的发展情况,发现这些年变化真不小。

县里通了高铁,镇上建了农贸市场,连邻村都开起了农家乐。春节假期马上就到了,正好回去实地看看。

腊月二十八,我和小云回到了老家。一下高铁,就看见父母在站台等着。母亲的头发又白了些,父亲的咳嗽声在寒风中格外刺耳。

"爸,这是您的药,记得按时吃。"我从包里拿出准备好的药品。

父亲接过去,笑着说:"知道了,你们俩一路累了吧?回家吃饭去。"

路上,我留意着周围的变化。水泥路修到了村口,路边新开了不少小店。远处的山坡上,成片的果园泛着青翠的颜色。

"现在家家户户日子都好过了,"母亲絮絮叨叨地说,"你李叔家的儿子去年也回来了,在村头盖了新房子。"

"是啊,"父亲接话,"现在政府支持发展乡村旅游,这边风景好,以后肯定越来越热闹。"

我注意到父亲说这话时,眼神有些闪烁,但当时并没有多想。

02

回到老家的第二天,我特意在村里转了转。清晨的阳光洒在田野上,远处的山峦笼罩在薄雾中。

空气里飘着炊烟的味道,一切都让人感到温暖而熟悉。

"建国回来啦?"村支书老张远远看见我,快步迎上来。他是个六十出头的老人,但走路依然虎虎生风。

"张叔,最近村里变化挺大啊。"我感叹道。

"可不是,"老张眉开眼笑,"你没看到山那边的农家乐,周末都是城里来的游客。现在不少年轻人都想回来发展呢。对了,听说你也想在村里盖房子?"

我点点头:"打算带老婆回来住,顺便照顾爸妈。"

"那正好,我给你介绍几块好地方。"老张一边走一边说,"现在政府大力支持返乡置业,手续都好办。"

我们先后看了三个地方。第一块在村头,靠近主路,但地形不太规整。

第二块在小河边,风景不错,可距离村中心太远。最后一块就在老家宅基地旁边,面积将近三百平。

"这块地方不错,"老张指着那片空地说,"左边是王叔家,右边是李婶家,都是从小认识的。前面一马平川,种菜晒衣服都方便。最重要的是离你爸妈近,能照应着。"

我站在地块上,仔细打量着周围的环境。



春寒料峭的风吹过来,带着泥土的芬芳。阳光照在地上,投下一个完整的影子。

"这里确实不错。"我点点头,心里已经有了决定。

"价格也合适,"老张补充道,"加上建房成本,50万左右差不多了。"

晚上,我跟小云商量建房的事。她正坐在炕上削苹果,听我说完就放下了水果刀:"我觉得挺好的,就是会不会太贵了?"

"没事,这些年的积蓄够用。"我在她身边坐下,"你看看,要不要画张草图?"

我们规划了整整一个晚上。

三层复式小楼,一层给父母住,带个小花园;二层是我们的主卧和客厅;三层做书房和活动室,将来可以给孩子当游戏房。

"我要在院子里种满花,"小云兴奋地说,"茉莉、玫瑰、百合都要有。"

看着她眼里的光彩,我心里暖暖的。这么多年,总算能给她一个真正的家了。

03

第二天一早,我就去找施工队。老张介绍了村里口碑最好的刘师傅,说他盖了二十多年的房子,经验十足。

"刘师傅,您看看这个设计图......"我把昨晚画的草图递过去。

刘师傅戴着老花镜仔细端详:"结构没问题,就是有几个地方要改改。这个承重墙得加厚,楼梯间要预留大点......"

正说着,父母也来了。

"爸,妈,你们也来看看。"我招呼他们。

父亲盯着图纸看了半天,脸色有些异样:"建国啊,要不再等等?现在天气冷,不适合动工......"

"爸,现在开工正好,趁着农闲工人好找。再说再过几个月小云就该生了,到时候房子住不住得进去还两说。"

母亲欲言又止:"可是......"

"妈,您放心,钱我都准备好了。"我以为他们是担心花钱太多。

看着父母欲言又止的样子,我心里突然划过一丝异样。但很快,这种感觉就被建房的忙碌冲散了。

开工那天,天气晴好。刘师傅带着几个工人来测量放线,我和父亲在一旁帮忙。

"地基要挖深点,"刘师傅指着地面说,"这边土质松软,必须打到实心土层。"

工人们干得很麻利,不到中午就把地基轮廓画好了。母亲端着热腾腾的馄饨来看进度,见我满头大汗,递过来一条毛巾:"慢慢来,别着急。"

李婶从篱笆那边探出头:"建国他妈,这是要开工啦?"

"是啊,"母亲笑着回答,但我注意到她的笑容有些勉强。

"那个......"李婶欲言又止,"现在建房子,是不是......"

"李婶有什么要说的吗?"我问。

"没、没什么。"李婶赶紧摆手,"我去做饭了。"

这种奇怪的对话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时有发生。邻居们表面热情,却总是话说一半。我忙着监工,也没太在意。

工程进展很快。地基浇筑完成后,墙体开始往上长。每天早上我都要来工地转一圈,看着这栋承载着我们希望的房子一点点成形,心里说不出的满足。



小云的肚子也渐渐大了起来,她总喜欢站在工地边上,规划着未来的生活:"这里放张秋千,那边种棵桂花树,等孩子大点就能在院子里玩了......"

眼看主体工程完工,开始进入装修阶段。我请了县城最好的装修队,要求全部用环保材料。

"建国,你也太讲究了,"王叔站在门口看着工人们忙碌,"这么好的房子,就怕......"

"怕什么?"我问。

"没什么,没什么。"王叔赶紧摆手,转身走了。

这时,我隐约觉得不对劲,但装修的事情太多,也无暇细想。

04

终于,在春暖花开时,我们的新房完工了。三层小楼白墙黛瓦,院子里种上了小云心心念念的花草。远远望去,在一片农房中显得格外醒目。

乔迁那天,左邻右舍都来帮忙。

母亲炒了一大桌菜,父亲开心地给大家倒酒。但我发现,大家的笑容都有些勉强,说话时总是躲闪着眼神。

"建国啊,"村支书老张端着酒杯过来,"这房子盖得不错,就是......"

"就是什么?"

"没、没什么。"他仰头干了杯中酒,匆匆走开了。

入住的第一天晚上,小云靠在二楼阳台的栏杆上,看着远处的夕阳:"终于有自己的家了。"

我从背后抱着她:"喜欢吗?"

"嗯,特别喜欢。就是......"她顿了顿,"你有没有觉得邻居们怪怪的?"

"可能是我们好久没回来,大家还不适应吧。"我安慰道。但心里那个隐约的不安感越来越强。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每天早上,我会在院子里跑步,然后远程处理工作。小云在家里布置花园,准备婴儿用品。父母也住得开心,经常在楼下的小菜园里忙活。

我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一直这样平静地继续下去。

直到那个改变一切的早晨。

那是入住的第五天,天刚蒙蒙亮。我习惯性地起床,准备去院子里浇花。春寒还未散尽,晨雾笼罩着整个村子。

日子过得平静而美好。这几天,每当站在新房的阳台上,看着夕阳慢慢沉入远处的山峦,我总觉得这辈子做对了一件事。

小云挺着大肚子在院子里侍弄花草,父母在楼下的小菜园里忙活,这画面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

我早早起床,像往常一样去院子里浇花。昨晚小云说茉莉快开了,让我多照看着点。

刚打开院门,就在我提着水壶准备给茉莉浇水时,篱笆那边传来窸窸窣窣的说话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