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创作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和文字均不涉及真实人物和事件。

"北大荒的白桦林还在吗?"徐明志捏着一封发黄的信件,望向车窗外飞驰的原野。

"爸,您在找什么呢?"雨晴好奇地问道。

老人摇摇头,眼角却有泪光闪动。"只是些往事罢了。"

谁能想到,这次重返故地,竟会揭开尘封三十六年的秘密。



01

黑龙江的春天比上海来得晚。

徐明志踏出火车站时,料峭春风吹得他不由裹紧大衣。

六十岁的他头发已花白,但背脊依然挺拔。

养女徐雨晴紧跟其后,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北方小城。

两人乘坐班车前往林场。车窗外的白桦林渐渐密集,徐明志的心跳不由加快。

三十六年了,他从未想过会再回到这片充满青春激情又饱含心酸离别的土地。

班车在林场入口处停下。徐明志深吸一口气,迈下车来。"北大荒第三林场"的牌子依然如故,只是字迹已经褪色。

林场内部早已不是他记忆中的模样,但那片白桦林依然静默地伫立在林场边缘。

徐明志不由自主地向白桦林走去。

他记得那片林中有一棵特别的树——他和蓓臻曾在树干上刻下两人的名字

。经过一番寻找,他终于在一棵粗壮的白桦树前停下脚步,手指轻轻抚上树干,触到了那熟悉的凹痕:"明志❤蓓臻"。



"找到了。"他低声说,眼眶不由湿润。

正在这时,一个沙哑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是找人吗?老乡。"

徐明志转身,看见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杖站在不远处。

"陈广民?"徐明志试探性地问道。

老人眯起眼睛,突然两眼一亮:"这不是小徐吗?徐明志!三十多年不见,你还认得我这老头子?"

两人握手寒暄后,陈广民说道:"回来找人的吧?"

"陈大爷,您知道宁蓓臻现在在哪里吗?"徐明志问道。

"蓓臻啊...她一直在林场,从没离开过。嫁人了,孩子都好几个了。"

虽然徐明志早有心理准备,但亲耳听到这个消息,心中还是一阵刺痛。

正在这时,一个清脆的童声传来:"太爷爷,妈妈让我来找您回家吃饭呢!"

三人循声望去,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从林子另一头跑来。

她扎着两个羊角辫,活泼可爱。

"这是我太孙女,叫小蕊。"陈广民介绍道。

徐明志的目光定在小女孩脸上——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与记忆中的宁蓓臻极为相似。

"你是谁家的孩子?"徐明志不由自主地问道。

小女孩礼貌地回答:"我姓冯,我爸爸是冯明远,妈妈是李玉华。"

"冯明远是蓓臻的儿子,这丫头是她孙女。"陈广民解释道。

徐明志一阵眩晕,不得不扶住树干才站稳。

宁蓓臻已经是祖母了!三十六年的时光,在这一刻变得格外漫长而实在。

陈广民看看天色,提议道:"天快黑了,今晚先住我家吧。明天我带你去见蓓臻。"

02

夜晚,徐明志躺在陈广民家的客房里,辗转难眠。

窗外,北大荒的月光如水般洒落,照亮了窗台上的几盆冰菊,让他不自觉地回忆起三十六年前的青春岁月。

1969年春天,二十四岁的徐明志站在上海火车站,准备踏上北上的列车。

"明志,多穿点衣服,北方冷。"母亲絮絮叨叨地为他整理着衣领,眼中满是不舍。

父亲站在一旁,简短地叮嘱:"好好干,争取早日回来。"

火车上,徐明志遇到了同样前往北大荒的方巧玲。

三天三夜的旅程后,他们终于抵达目的地。

徐明志被分配到北大荒第三林场,与他同行的还有十几名知青。

到达林场时已是黄昏。

他们被安排住进简陋的集体宿舍——木质房屋,几张铁架床,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与上海的现代化设施截然不同。

第二天,徐明志被安排去砍树。

这对从未做过重体力劳动的他来说是巨大挑战。不久,手掌就磨出了血泡。

中午休息时,一个清脆的女声在身旁响起:"你的手受伤了。"

徐明志抬头,看见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站在那里。



她约莫二十岁,穿着朴素的蓝色工装,脸庞清秀,眼神明亮。

"没什么,小伤而已。"徐明志下意识地把手藏起来。

姑娘蹲下身,不由分说地拉过他的手:"不处理会感染的。"她从口袋里掏出药水和纱布,为他包扎。

"谢谢。我叫徐明志,上海来的知青。"

"我是宁蓓臻,场长的女儿。"姑娘微笑回答。

接下来的日子里,徐明志渐渐适应了林场生活。

而宁蓓臻,则时常出现在他的生活中,送来自家做的小点心,询问他的伤势恢复情况。

半年后,林场决定办一所小学,徐明志因有大学学历被调去当代课老师。

出人意料的是,宁蓓臻成了他的得力助手,每天下午都来帮忙整理教室,照顾年幼的学生。

徐明志发现宁蓓臻渴望学习,便主动提出每晚教她读书认字。

在这些朝夕相处中,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

北大荒的冬天异常寒冷。

一个夜晚,徐明志和宁蓓臻在教室加班批改作业。

见宁蓓臻冻得发抖,徐明志脱下棉衣披在她肩上。

宁蓓臻却将棉衣展开:"那我们一起盖。"两人就这样肩并肩坐在火炉旁,共享一件棉衣的温暖。

春天再次来临时,徐明志和宁蓓臻的感情已如初春的嫩芽,生机勃勃。

一天,两人在白桦林散步,宁蓓臻突然问道:"明志,你会一直留在这里吗?"

徐明志停下脚步:"我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我会回上海,但我希望,无论去哪里,你都能和我在一起。"

宁蓓臻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口袋里掏出小刀,在一棵白桦树上刻下"明志❤蓓臻"。

"这样,我们的名字就永远在一起了。"她微笑着说。

徐明志接过小刀,在名字下方补充了一行小字:"1970年5月10日,徐明志向宁蓓臻表白。"

两人十指相扣,在白桦林中找到了彼此,找到了爱情。

03

1971年夏天,徐明志已在北大荒生活两年多。这一天,林场通讯员匆匆跑来:"徐老师,上海来电报了!"

徐明志接过电报,上面简短几个字:"母病重,速回,父字"

他立即向宁场长请假,准备返回上海。宁蓓臻得知消息后,帮他收拾行装。

"蓓臻,"徐明志握住宁蓓臻的手,"我会尽快处理完家事,然后回来。"

宁蓓臻强忍泪水:"我会等你。"

徐明志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布包:"这是我从上海带来的玉佩,一直戴在身上。现在送给你,就当是我的定情信物。"

宁蓓臻将玉佩贴在胸前:"我会好好保管,等你回来。"

临别前,徐明志将上海的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告诉了宁蓓臻,承诺会经常写信。

回到上海,徐明志直奔医院。

母亲病情比想象的更严重——肺癌晚期,已无力回天。

两周后,母亲离世。料理完丧事,徐明志又发现父亲心脏病频发,需要照顾。



徐明志决定暂时留在上海,等父亲情况稳定后再返回北大荒。

他写信向宁蓓臻解释,并再次承诺一定会回去。

然而,父亲病情时好时坏,家庭经济也陷入困境。

徐明志不得不在上海找工作维持生计。

奇怪的是,他从未收到过宁蓓臻的回信。

三个月后,徐明志给宁场长写信询问情况。

半个月后,收到了一封回信,但字迹不是宁蓓臻的。

信中写道:"徐明志同志:得知您家中变故,深表同情。

关于您询问的宁蓓臻同志,她已于上月与林场运输班班长冯志远同志结婚。

两人感情稳定,现已搬至新居。特此告知,以免您挂念。

北大荒第三林场组织部门"

徐明志不敢相信,立即给宁蓓臻写信询问真相。

但这封信依然没有得到回应。

半年后,他收到一封署名冯志远的信:"徐明志同志:请你不要再给蓓臻写信了。她现在是我的妻子,我们很幸福。她不想再收到你的来信,也不想被过去的事情困扰。请你尊重她的选择,也尊重我们的家庭。冯志远"

这封信彻底击垮了徐明志。

他将所有与宁蓓臻有关的物品锁进抽屉,决定从此不再提北大荒,不再提宁蓓臻。

04

上海的日子,对徐明志来说如同行尸走肉。

父亲病情时好时坏,工厂工作繁重单调,而那封冯志远的信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在他心里。

徐明志变得沉默寡言,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

他加班加点,学习新技术,用繁忙麻痹自己,试图忘记北大荒的一切。

工厂同事们都很喜欢这位勤奋上进的技术员,但也为他的孤僻感到不解。

几个关系较好的同事常试图撮合他与工厂里的单身女子,但徐明志总是婉拒。

"明志,你今年也三十了吧?该找个对象了。"一天下班后,车间主任李大爷拉着徐明志谈心,"我侄女今年二十六,在纺织厂工作,人长得漂亮,性格也好,要不我介绍你们认识?"

徐明志笑着摇头:"谢谢李主任好意,但我现在要照顾父亲,暂时没考虑这些事。"

"你父亲也希望看到你成家立业啊。总不能一辈子单着吧?"

徐明志没有回答,只是沉默地喝茶。

他心里清楚,自己不是没考虑过重新开始,而是无法忘记宁蓓臻,无法接受被背叛的事实。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

徐明志所在工厂迎来技术改造,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凭借技术功底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徐明志被提拔为车间副主任。

这一年,父亲病情好转,能自理简单生活。

徐明志的生活似乎迎来转机。

然而,命运再次给他带来考验。

父亲被诊断出肝硬化晚期,医生坦言可能只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了。

徐明志请了长假,专心照顾父亲,同时四处求医问药。

父亲看出儿子的疲惫,一天拉着徐明志的手说:"儿子,爹这辈子没什么遗憾,就是没能看到你成家立业,抱上孙子。"

"爸,您别这么说,您一定会好起来的。"

"爹知道自己的情况。你这些年一直单着,是不是因为在北大荒的那个姑娘?"

徐明志愣住了。父亲竟然知道北大荒的事?

"你回上海那年,经常半夜起来写信,我都看在眼里。后来你变得沉默,我就猜到可能发生了什么。"父亲叹气,"儿子,不管发生了什么,生活还得继续。你不能一辈子活在过去啊。"

几个月后,父亲平静离世。

料理完丧事,徐明志回到工厂,重新投入工作。

这次,他尝试向前看,尝试敞开心扉,接受同事介绍,参加社交活动。

然而,每当关系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徐明志总会想起宁蓓臻,想起白桦林,想起树干上刻下的"明志❤蓓臻"。

这些记忆如同枷锁,牢牢束缚着他的心。

就这样,徐明志的孤独岁月一年又一年延续。

工作上,他从车间副主任升为主任,后来进入工厂管理层。

但感情上,他始终是座孤岛,无法靠岸,也无法让他人靠近。

1988年,四十三岁的徐明志在一次公益活动中接触到福利院。

看着那些渴望家庭温暖的孩子,特别是那些刚出生就被遗弃的婴儿,他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

"这个孩子才出生三天,昨天被人放在福利院门口。"护工指着一个正在大声啼哭的女婴说,"哭了一整天了,什么都没用。"

徐明志走上前,小心翼翼地抱起婴儿。

奇迹般地,女婴停止了哭泣,睁开眼睛好奇地看着他。那双大眼睛让徐明志莫名想起了宁蓓臻。

在那一瞬间,徐明志决定收养这个孩子,给她一个家,也给自己的生活找到新的意义。

对于单身男性收养女婴,福利院初始持怀疑态度。

但徐明志的真诚打动了工作人员。

经过层层审核和家访,半年后,徐明志终于抱着小婴儿回家。

他给孩子取名为"徐雨晴",希望她的生活如晴天般明朗美好。

有了雨晴,徐明志的生活焕发出新的活力。孩子的每一次微笑,每一个成长的瞬间,都给他带来无尽的喜悦。

他全身心投入养育工作,在女儿面前,他是世界上最温柔最有耐心的父亲。

随着雨晴长大,徐明志发现她聪明懂事,而且天生具有音乐天赋。

五岁时,徐明志送她去学钢琴,雨晴进步神速,师从多位名师,十五岁便在市级比赛中获奖。

徐明志为女儿的成就骄傲不已,但从不对她有过高要求。

他常对雨晴说:"做喜欢的事,做快乐的人,这就足够了。"

雨晴对这个将全部爱给了她的养父充满感激和敬爱。

她知道徐明志放弃了很多个人生活和发展机会来照顾自己,因此更加珍惜这份亲情。

2005年,徐明志退休。

六十岁的他,白发已经悄然爬上两鬓,但眼神依然明亮。

雨晴刚上大学,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生活平静而幸福,徐明志似乎已经忘记了那段北大荒的记忆。

然而,命运总喜欢开玩笑。

一天,雨晴在整理父亲书房时,无意中发现了那个锁在抽屉深处多年的铁盒。

好奇心驱使她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叠泛黄的信件,一块刻有比翼鸟的白玉佩,还有几张北大荒的老照片。

照片中,年轻的父亲和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并肩而立,背景是茂密的白桦林。

雨晴仔细读了那些信——那是徐明志写给宁蓓臻的信,却从未寄出。信中充满了思念、困惑和伤痛。

特别是最后一封,徐明志质问宁蓓臻为何如此决绝地选择了别人,甚至连一封解释的信都没有。

"爸,这是谁?"晚饭时,雨晴拿出照片问道。

徐明志的手微微一颤,碗里的米饭撒了一些。他定神看着照片,神情复杂:"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她就是宁蓓臻吗?我看了那些信。"雨晴直截了当地说,"爸,您从来没有跟我说过您曾经爱过一个人。"

面对女儿诚恳的目光,徐明志终于打开了尘封多年的记忆之门,讲述了那段北大荒的爱情,以及后来的误会和伤痛。

"这么多年,您都没想过回去看看,问个清楚吗?"雨晴问。

徐明志苦笑:"冯志远的信很明确,她已经嫁人,有了自己的家庭。我又有什么理由去打扰?"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您还保留着这些东西,显然您从未忘记她。"雨晴认真地说,"爸,我已经长大了,马上就要毕业工作。您为我付出了那么多,现在该为自己活一次了。我们一起去北大荒,去找她,至少了解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即使不能重聚,也能放下这个困扰您一生的心结。"

徐明志沉默良久,最终点了点头。

05

就这样,在雨晴的鼓励下,六十岁的徐明志决定重返北大荒,寻找那段被遗忘的青春,寻找那个曾经刻骨铭心的姑娘。

在陈广民家住了一晚后,第二天一早,陈广民便带着徐明志和雨晴前往宁蓓臻家。

一路上,陈广民给徐明志讲述着这些年林场的变化,以及宁蓓臻的近况。

"蓓臻这些年挺不容易的。"陈广民叹了口气,"她丈夫冯志远是个好人,但身体不好,现在已经卧床好几年了。幸好孩子们都有出息,特别是大儿子冯明远,现在已经是林场场长了。"

徐明志听着,心情复杂。

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宁蓓臻,更不知道当年为何会有那样的误会。

宁蓓臻家是林场最好的几栋房子之一——两层小楼,红砖青瓦,院子里种着各种花草,显得生机盎然。

陈广民在门口喊道:"蓓臻,家里有客人啊!"

门开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走出来。

她穿着朴素的蓝色棉袄,头发已有些花白,但扎着的麻花辫,却依然是徐明志记忆中的模样。

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但那双明亮的眼睛和微微上扬的嘴角,依然能让人认出年轻时的宁蓓臻。

"陈叔,什么客人这么早......"宁蓓臻的话戛然而止,她看到了站在陈广民身后的徐明志,整个人仿佛被定住了。



"蓓臻......"徐明志轻声唤道,声音微微发颤。

"明志?"宁蓓臻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真的是你吗?"

两个分别了三十六年的人,就这样站在初春的阳光下,隔着几步距离,凝视着对方。

时光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

就在这时,屋内传来一个低沉的男声:"妈,是谁来了?"

徐明志是心猛烈地跳了起来,那声音与年轻时的自己竟有七八分相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