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乐美宁愿亲吻爱人的头颅,并追随他一同灭亡。得不到便将其毁灭,爱与恨本就同宗同根。
在音乐剧《日落大道》中,曾经在默片时代辉煌璀璨的女演员诺玛,在有声电影兴起之后,门可罗雀,再也没有制片人来找她出演角色。
她生活在自己的豪宅里,某一天迎来了负债累累的乔,一个浑身散发着荷尔蒙、想要更上一层楼的小编剧。乔被生活和债主双重蹂躏,慌不择路误打误撞跑到了诺玛家里。
诺玛和管家麦克斯开始以为他是给猩猩办葬礼的,然后一看是个编剧上门了,马上拿出自己正在写的一个剧本,说你给我改改,算咱俩共同创作。
这是诺玛希望用来逆风翻盘的剧本,写的就是莎乐美。这件事儿从这一刻开始,成为一个预言,一语成谶。
饰演诺玛的莎拉·布莱曼在盛年时期红遍中国每个家庭,音响里放的都是她。那是很多七零后八零后的少年时代跟父母一同欣赏的合家欢曲目,象征着高雅、格调以及时尚。
她和韦伯的事业与情感线紧密交织,成就了彼此。那张经典的照片美轮美奂,图文并茂地写着月光女神四个字。
不过那个年代,音乐剧还远不及今天在中国的市场覆盖程度,只是少数文化、戏剧、音乐工作者和观众通过CD了解到的美。在今天,当很多观众怀着当年的期待走进剧场,面对台上已经被叫做“莎姐”和“莎姨”的莎拉·布莱曼,遗憾地发现,她的声音和音色都显得黯淡,身体也呈现出老态。
由此认为莎拉·布莱曼不如当年,显然是将演员与作品分开来谈论的一种立场。时光带走了青春,却增添了演员的角色光谱。诺玛的人物设定,与莎拉·布莱曼这个耀眼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何尝不是一种最务实的契合?
全剧华彩段落,是诺玛唱起对片场和聚光灯的无限期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害怕,我对这里了如指掌”“为什么一切都好像我们从未说过再见,这世界已经等了很久,我终于回家了。”
为了理想而灼烧的灵魂,在这一刻终于伸展开。她像一个初生的婴孩,震颤哭泣,又宛如初恋,生命坦荡。一切近乎做作的仪式感,都已经变得朴实无华。许多观众被狠狠拨动心弦,同样的追逐、生命的共鸣,在这首曲目中升华到情感滚烫。
莎拉·布莱曼举手投足之间对于人物的理解和诠释,相当到位。她的声音略有沉郁沙哑,带有戏剧性的神经质,形体也稍带浮夸,塑造出一代天后在时光浮沉变迁中,坚守最后领地与自尊的仪式感。
大江东去,岁月更迭,没有人能永远挺立潮头。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舞台,是演员生生不息的魅力延续。
全剧另外一个重要角色,令人同样难以忘怀。
诺玛作为一个在默片时代大红大紫如日中天的演员,当有声电影的浪潮袭来,变得无所适从,风华不再,躲在自己的屋内,脆弱而浮夸地扮演着昔日的明星。而管家麦克斯悉心守护着这个旧梦,营造众多粉丝来信,保护着自己也曾经历过的梦幻时代,因为他正是诺玛的导演,同时也是她的前夫。
这是最后的神话堡垒,也是诺玛存活在黄金旧梦里的最大可能性。
麦克斯甚至可以忍受乔出现在诺玛的生命中,眼睁睁看着诺玛抓住乔,就像抓住青春的救命稻草。
在乔眼里,诺玛任性得如同少女,盲目地认为自己能写好这个剧本送进派拉蒙,自己的命运就会翻盘,投资人、制片人和观众须臾不曾离开;一个男人闯进了门,具有一些才华也有逼人的青春,而她仍然美艳不可方物,完全能通过魅力——当然还有送礼物、买衣服和为情割腕的段落——这么有力量的女人,又这么为他歇斯底里,更显难得。
他综合研判,当然还有同样的绝望境地,两个人本质上都走投无路,一拍即合。她留住他,进而实现一种同盟。
现在他们每个人都身兼数职了,管家、前夫、导演、造梦者,编剧、情人、合作者,女主人、世界舞台的中心、掌控者——这是诺玛的庞大帝国。
乔终究是溜号了。没有悬念,他通过指导写作剧本这个老套路,同样得到了青年女性的认可和崇拜,这点儿生存技能没让他风生水起,用来与女性周旋倒是游刃有余。这也说明才华是男人的必杀绝技。如此这般,饱暖之后的乔确实动心了。
像一匹豹子一样敏捷的诺玛当然第一时间发现了,乔破罐破摔顺水推舟,让女青年来他居住的日落大道豪宅亲眼看上一看。女青年伤感失望,无法面对吃软饭的乔。乔也恼羞成怒,加之看到了承欢膝下的衰老破败,因此变得心狠决绝。
他戳破了诺玛的梦:派拉蒙没有看中她,却看中了她的车子,想借去用用,仅此而已罢了。
诺玛惨叫一声,她第一时间喊了麦克斯的名字。这个男人才是她唯一的依靠。绝望之下,诺玛举枪击穿了乔,就像击穿这残酷的真相:如果爱无所附着,得不到毋宁死。莎乐美亲吻了先知的头颅,就像诺玛与乔缘起的这个创作题材,没有走进派拉蒙的大门,而是完成于诺玛充满魔幻色彩的家里。
最终诺玛家中的扶梯成为了她人生终结篇的舞台中心,在看客们的围观中她已经几近疯狂。在这一唱段中,莎拉布莱曼再次展现了个人魅力。她迷乱地唱出女主人公的心曲,她心中的舞台光芒万丈,女王的权杖从未放下,如同魔咒。
爱之炽烈,比死亡更冷。大女主的剧本在追光中,更刻在生命里。莎拉·布莱曼风度不减,气场强大,而岁月倏忽,留给观众的是中国巡演版本的唏嘘不已,更是莎拉·布莱曼和韦伯再次联袂合作与《日落大道》这一作品的奇妙互文。
艺术家们的坦然坦荡、自我戏谑,将作品的格局在当代意味中持续提升,而这一版本无论如何不应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