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深刻演变与全球经济秩序加速重构,能源安全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议题。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战略价值在波动中重新凸显,在此背景下,围绕油气资源高效开发、页岩革命技术迭代、氢能等新能源耦合应用的科研投入持续加码,能源研究正成为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的关键锁钥。
在能源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西安石油大学作为该地区唯一一所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高校,在此关头成立了能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选择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突破口,对能源行业痛点进行精准把握。
随着传统油气资源开采难度加大、新能源技术迭代加速,单纯依赖地质勘探或机械工程已难以突破发展瓶颈。该校敏锐捕捉到人工智能在提升勘探效率、优化开采方案方面的技术潜力,将积累了数十年的石油领域数据优势与AI技术深度融合。
作为石油特色类高校,其石油领域的建设自然毋庸置疑,在此基础上还设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该校在人工智能领域内的巨大投资,专业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具有海外背景的教师2名,其余教师均毕业于国内知名985、211高校,近些年的教育与科研都取得了较为卓越的成就。
因此这两个领域的学科交叉是通过"力行"大模型这样的基座平台,实现勘探开发知识图谱与机器学习算法的"化学反应"。在长庆油田等企业真实场景的驱动下,产教融合模式既能解决企业降本增效的实际需求,又能倒逼科研团队聚焦真问题、产出硬技术。
与此同时,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也为研究院赢得了超常规关注度。从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技术背书,到陕西省数据政务部门的政策支持,再到三大石油公司的实践场景供给,这个资源整合模式打破了传统校企合作的边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家超算西安中心、电信运营商等数字基建力量的加入,使大模型训练有了算力保障,"软硬结合"的生态构建,让学术研究不再悬浮于理论层面。对于高校而言,这种开放协同的创新范式,既提升了科研攻关的实战性,也拓宽了成果转化的路径。
当然,这对于该校的人才培养更是一次变革式的创新,目前传统能源类专业培养的"单线程"技术人才,正面临着数字化浪潮的冲击。研究院提出的"双料人才"培养目标,本质上是在重塑工程教育的DNA——既要保持石油工程师的现场实操能力,又要植入科学家的“数字嗅觉”。
通过大模型开发、智能油田建设等真实项目驱动,学生将在油气地质与Python编程、钻井工程与神经网络之间找到融合点。通过"沉浸式"培养模式孵化的复合型人才,其就业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专业技能叠加,更在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跨界思维能力。
科研实力的跃升与人才质量的迭代,终将形成推动就业率增长的"飞轮效应"。促使学校能够直接对接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技术需求,毕业生同时掌握能源专业知识和AI应用能力,帮助他们在就业市场拥有了"双重通行证"。
而且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所催生的智能钻井工程师、能源数据分析师等新兴岗位,与该校培养方向更是形成精准匹配。这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使得就业率的提升不再是简单的数量增长,而是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空间的立体化升级。
西安石油大学这次变革不仅为该校整体科研实力的跃升提供了机遇,也帮助该校学生拥有更长足的发展,在人工智能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掌握全面能力的专业人才也将在就业市场中成为中坚力量。